上小下大,前小后大

太极名家孙中华先生

在国内,打太极拳的随处可见;在国外也不罕见。如果您稍微留儿心,就会发现,绝大多数人走架的时候,手的作多、作大而且繁复。推手时也如是,净看见两个人用手互相推拉撕扯了。

也难怪,我们浑身上下最听使唤的就是两只手,用得最多的自然就是两只手。这也带来一个大问题,手的过度使用,其它部位的作,特别是腰胯和下肢的作,就或多或少地被手代劳了。其实无论对上肢还是对下肢的偏重,都不好。

中国的武术发展的长河中早就存在类似偏重的情况。有的武术家认为双手比腿和脚灵活,应该由拳掌肘等上肢部位来完成攻防,但上肢的力量不如腿膝足,于是着于增强上肢力量,目的是使灵活的手具有腿膝足的力量。另有人觉得与手相比较,腿脚更长,力量更大,但不够灵敏,于是主要着于提高腿的灵活性,以期膝足有肘手的灵活性。这就是所谓“南拳北腿”之说。当然也有的武术家认为手脚分工协作为好,即以灵敏的双手守住自家要害,以力大肢长的双腿(含脚),放长击远取胜,就是所谓“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

这么说有些简单化,有些玩笑的意思,不过从中能够味到武术发展中的探索,还有一丝无奈。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却没有偏上偏下上下分工的问题,实用拳法使用的是全身的结构力(参见拙文《结构力》)。既然名为“结构”,就不是单靠手足击人,而是靠多个部位组成合理的结构取胜,从严格意义上说全身的部位都要参与。

实用拳法有不少条规矩,其中之一就是无论走架推手,全身越靠上的部位作越小,越靠后的部位作越大;越在前头的部位作越小,越靠后的部位作越大。

手的位置往往靠前,也往往在上,所以手的作往往最小。您一看也许觉得接受不了,跟普通人平日的习惯作相反。其实,手的作最小,靠下和靠后的部位,自然作就得大,如此,您的脚步就得得大(所以有“手不够,脚来凑”,“脚比手快”的说法),您的后胯就得“落”得恰好,您的腰就要转得恰好,胸要含得恰好,肩要下得充分,肘也要往下往内恰好,到了手,动得就很小了,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动员全身,避免一般人手动得太大,“身上没有”或“身上不到”的毛病,才是有了“结构”。

下回您看别人走架推手,也注意一下,人家的动作是不是符合“上小下大;前小后大”的规矩,也拿着条规矩衡量一下自己的架子和推手试试,我保证您必有会。

 

 

 

更多帖子

统计: 1240 总浏览,

上小下大,前小后大》上有 3 条评论

  1. 老师讲的“身上没有”,一阵见血地指出了我们常犯的毛病,发不出“结构力”,所以达不到太极拳法的技击实效。当然从意识到这一到真正做到还有很长一段距离,需要千锤百炼地刻苦用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