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

(洪均生)陈式太极拳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

什么是自转? 什么是公转? 陈鑫写的书上没有这个词。陈福生(陈发科的字—-编者)老师教拳时,也不曾提过自转和公转。这是我在解放后为了教人才提出的。陈鑫讲缠法,有顺逆、左 右、上下、进退、前后和大小六种,没分出主次来,也没说明顺逆是以何为据而定的。 沈家桢、顾留馨著《陈式太极拳》指出,顺逆缠丝为基本缠法,其它为方位缠法,主次分明,是进步的。但我从实践中会出,每个作都有自转与公转的配合。有人说:“以顺着时针的旋转方向为顺,反之为逆”。这种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只可作为躯干旋转顺逆规律。因为手各有两个,右手顺时针为顺,左手如此转岂不相反? 因此我便以手心的上转为顺,而下转为逆。至于公转,则分为左右旋和前后旋两类。左右旋又分为正旋和反旋。因公旋一周中的缠法,必然是一半顺缠,一半逆缠。 凡从下顺缠收到心口前,变逆缠,从上开与平的,为正旋,(如“云手”);凡顺缠从上向内收到肘齐乳房,变逆缠,而手经心口、胯前,开到与平的,为反旋 (如“十字手”)。前后的公转,只有反旋而无正旋(如“前蹚拗步”、“倒卷肱”)。腿部的缠法,系以腰的转旋方向而定顺逆。腰向左转,则左腿顺缠而右腿逆缠;腰向右转,则右腿顺缠而左腿逆缠。由此可以肯定,腿部缠法的配合,只有一顺一逆,而无双顺双逆。双逆缠则身必向前仆跌,双顺缠则身必向后仰跌。它不同于两手的配合有双顺双逆和—顺一逆。腿部的公转,分为里、外、前、后弧线。一般讲,前进则走里前弧线(如拗步类),后退则走里后弧线(如倒卷肱),左右旋转步法则走外前或外后弧线(如“扫蹚腿”)。至于躯干,则只有自转而无公转。因为从头顶百会至尾骨长强穴的上下一条线, 在力学上等于杠杆的支点支点只能旋转,不许摇摆。假如随着步法的进退而变更方向,也应随遇平衡而适当位移,不许偏移于某腿。拳谱云:“立如平准”,“腰如车”,可见古人早明此义。
按照力学原理,重心越低越稳。所以太极拳历来主张气丹田。但气不是有意鼓起小腹,而是运用科学方法。陈式太极拳的方法是尾骨长强穴微向后翻。这个姿势,使小腹下方自然向内斜着收敛,从而使气自然下,而人重心也自然降低。这是陈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同其他太极拳的根本区别。
当年陈福生老师教拳,经常说。学拳有三个阶段:一是照着规矩基本动作学对:二是照着规矩把套路练熟,三是从熟悉规矩,细找规矩,详明这些规矩是为什么?有什么用?哪些规矩适用于、身、步、手,以配合掤、挤、按、、挒、肘、靠及进、退、顾、盼、定的着法变化,并加以互相试验。他说:学拳者不但要将拳理明了于心中,还要将拳法练到全身;不但要知其当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不至枉费功夫而有所成就。还说:成就的大小,全看用功的深浅。武术功夫不能不芳而获。下一分功夫,有一分成就;下的功夫和我一样,则成就会和我相等。假如下的功夫超过了我,其成就也会超过我。陈鑫有诗云:“空谈皆涨墨,实运是真诠”。可见前辈教学一种技艺,都以坚持实践为进步的不二法门。
陈师教我们,虽然说分为三个阶段,却每句话总有叫“照着规矩”几个宇,使学者重视规矩。陈师教人,首先从每一作的姿势入手,次则注意手和手、足和足,以至手和足及全身配合变化的规律,要求非常严格。常常打比方说:初学要慢练,如学写字,先要求画正确,再讲每个字的笔画配合,然后才讲到章法。
陈师还经常说:只要有人来学,我恨不能钻进他的肚子里,一下子让他们学会学好。可是作不到。因为教人只能是给人领路,不能代替人走路。所以任何艺术名家的子孙,只能有优先继承的条件,而无继承权。艺术的形式是学得像,功夫的成就是学得纯。不像物质金钱,可以随便赠人,子孙有当然的继承权。
我从1930年从陈师学拳,1944年迁至济南,1956年春赴北京再求师教。我师告以:这套拳没有一个作是空的,都是有用的着法。每天将拳中作通一讲解,互相试验。不但讲了用法,而且又讲了解法。我这才能对陈式太极拳略能领悟。这样复习,从三月至六月,因事离京。行前向师请准:可以按实用法传拳。因此,返济后改变初学作,并和同志们共同试验。凡是合乎基本规律的必胜。总结我学习陈式太极拳五十余年的经验,有如下几会:
一、陈式太极拳的理、法,都是对立而统一的。有形的方是:静、开合、大小、进退等。劲力方是:虚实、刚柔、化打等。凡此种种,当静止时,是对立的;在运动时,则是既对立而又统一的。
例如:第一金刚捣碓的动作之一,是目视前方,身略向左转,而两手从肋旁一高一低、一前一后向正前转出,眼、身、步,手的方向是对立的;动作的时间是统一的;着法的目标为棚接前方来手,也是统一的。内劲和着法的配合为:右手以顺缠摇棚对方手腕,左手以逆缠迎搭对方肘关节上侧,缠法是对立的,时间和棚法又是统一的。整个套路的所有动作,都是在螺旋运动的缠法中完成的。但螺旋变转的角度又是处处对立的。技击的作用,都是要求我顺人背、化打同施的。一路四个金刚捣碓,式名虽同,而练法着法各有变化。也是对立而统一的。
二、缠法是陈式太极拳的主要规律,必须在每个动作中严格掌握。但学得要细到一丝不苟,用时要活,角度的加减与速度的配合,要因敌而变,毫厘不差。所以陈鑫说:“守规矩而不泥于规矩”。
三、要照着规矩从练对的基础上,练到纯熟,但应随着身强弱,年龄大小而区别练拳趟数和运动量的大小,总以自然为主,不可勉强支撑。内劲的出现是在日积月累正规锻炼中自然产生的。
陈师教人只讲松圆,要求从全放松中求圆。陈式太极拳的圆,不但是太极图外线的弧形 “(” “)”,而且变转方向时要是“2”“S”的圆。这是因为圆的弧线线组成的。为刚而弧线为柔所说的“方圆相生”,实际就是线相生,在运动中便为刚柔相济所以陈师教人总说松圆,而不说松柔更不讲弹抖。因机轮转得再快。也不会弹抖。讲到有形的规矩,是习太极者皆知的。如:“虚领顶劲,气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及“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等术语,也要正确领会其动作配合方法。这些术语上是有共性的,在实践中却又有其特性。例如:“虚领顶劲”,我们认为,“顶劲”是指头顶百会的劲要虚向上领,所以十三势总歌说:“身轻利顶头”。陈鑫解为如同用绳子从百会向上起来;杨澄甫则将领字换成“灵”字;顾留馨则说如头顶一种轻物;也有人说是虚、灵、顶三个劲。气丹田的气,陈式太极拳是由于尾骨长强穴的微向后翻,而自然下沉。王矫宇的语录说,练裆劲如欲大便状。有不少人则要求有意沉气。或说:“动作配合呼吸,吸气则丹气上升至胃,而胃部鼓起;呼气则胃气又下降至丹田,而小腹鼓起。并介绍所谓的“腹式逆呼法”,但陈师从来主张自然呼吸,调气而不运气。曾有人来信问我关于丹田与胃气能否相通。我向中西医学老人请教,都答以丹田与胃不可能有气的往来。我不懂生理学,对此莫测高深,因而无从答复。
松肩沉肘也是共性规律,实系劳动生活的规律。我认为陈式太极拳的一切规律都与生活规律一致。但当前部分习陈式太极拳者,在理论上则讲腹式呼吸、讲意、讲气的所谓“意气运动”;在动作上则讲“沉肩坠肘”,肩生在上方怎能下沉? 陈师主张“肘不离肋”,即使手向外开,肘尖只向下垂,低于肩部约五、六寸,以保护胸肋要害之处。有人却说为:“肘不贴肋”,这是不是陈式太极所主张的,也是莫测高深。“左重则左虚,右沉则右杳”之句,本是讲手足上下不许全实,以解决双重的方法。许多有关太极拳的文字,则只解此句为推手不顶的方法。或说马步为双重。至于陈师常说的“下塌外碾”,原是讲手法的,有的著作将之移用于足部,虽亦可通。而陈师常讲的“左手来,左手迎;右手来,右手迎”,“前发后塌”及“直来横拨”、“横来棒压”等口诀,却很少有人介绍。
我由爱陈师而爱我师后人,更爱陈式太极拳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如抱着“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的观就不是对我师的爱戴了,因写文详述陈师所教有关陈式太极拳的规矩,以供参考。
http://www.cntjq.net/article-10756-1.html

统计: 1143 总浏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