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体结构的角度浅论反圈的第一动-王书帆

  • 前几天师父讲课时仔细解释了反圈第一作机理,我大概复述一下:
  • 手: 像拉着橡皮筋一样,必须在一个轨道上不能跑,而且尽量少被身作拉,以造成拉开的效果。 手是被肘拉的,没有主动动作。
  • 肘: 没有主动动作,而是跟胯之间像有根很粗很韧的橡皮筋连着,被胯拉着跑。
  • 肩: 没有主动动作,在胯上不动,像个万象一样在躯干和手臂之间被动的旋转
  • 胯: 整个躯干像是一个上下细,中间粗的轴,胯就是中间粗的部分,在原地旋转,可以转出很大的距离,但没有跑掉。 是主动运动的部位。

这样拉开,转出距离,像是在拉橡皮筋一样,才能练出功夫来。 而作为对比,我们常常在做的动作像是拿着棍子乱,一直在跑。

我是学医的,师父要我从本专业的角度来讲讲这个动作,以下我试着叙述一下发生了什么事,和这些动作为什么对健康有好处。

小臂和肘

首先我们需要保持瓦楞掌坐腕,并且手要尽量保持在轨道上不跑,这时候整个小臂的肌群都处于用力的状态,等于是所有肌群互相拮抗,等长收缩,小臂的 张力增加。 师父示范手和肘对拉的时候去摸过的人会知道,这时候小臂像是整个胀大了一圈。

我刚学实用拳法的时候,美国的卫平师兄就提过,他教了好几个手腕手肘不适的人做这个动作,过一阵子他们就不药而愈了,我也遇过好几个例子 。 细思其中原因,应该就是因为整的等长收缩和在这个状态下骨骼的移动,把原来不正的骨位移正了,把沾黏的软组织给拉开了

我们的软组织一层一层可以互相滑移,同时也互相制。 若是某些软组织发炎或创伤后互相沾黏,或肌肉扭转骨位不正,造成某些部位可动性降低,在放松的情况下其他部位的活动是可以代偿那部分可动性的。 就像是他没钱花,其他人手头宽裕可以借他一。 这样不管怎么活动,沾黏都是拉不开的。

但我们作瓦楞掌手肘对拉的时候,大部分肌群都拉紧了,能互相借用的空间就少了很多,这时候藉由骨头的动态拉动软组织活动,很大效率就可以拉到 平常拉不到的地方。

另外,我的中医老师提过一个概念,就是整个身的生长是严丝合的。 你的骨头有多长,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就会长多长,如果成长的时候脊柱是弯的,那弧内侧软组织就会长的短于弧外侧软组织,绝对不会没原因的短一块或垂一块出来 。

用这种概念思考,也就是说微小的骨位不正,也会牵扯让某些软组织拉长紧张,让另一侧缩短。 若能让这两组软组织都收缩,就会自然产生让不正的骨位归位的趋势,再加上骨头的活动,就有机会把骨头带回原位。 当然太过严重的错位,甚至有撕裂断裂等等其他问题的没法这样弄,但慢性的小问题很可能这样练练就好了,以养生治未病的角度来看也是很有帮助的 。 至于改善循环之类的,其他运动也多能做到,没有特异性。

上臂、肩、肩胛骨、锁骨

这几个部位很复杂,互相牵扯。 在反圈第一动的时候,因为肘要跟着胯走,手要留在原位,所以上臂是外旋的,而且要旋到极限再带动所有能拉到的软组织拉到极限,但又不能 让躯干的骨架被带着跑,动作才有分阴阳。 肩胛骨和锁骨也要参与这个动作,锁骨相对动的最少,承担肩的定位工作,肩胛骨因为整个肩关节旋转,会向下向外移动。 这些动作会牵扯到半边躯干大部分的肌肉,和几乎整个躯干外层的其他软组织,比如上臂的二三头肌、三角肌,肩胛骨上的肩袖肌群,躯干前后的背阔肌,胸大肌 等。 经由肩胛骨和锁骨的活动又会牵扯到菱形肌,胸锁乳突肌,前锯肌,肩胛提肌等等一大堆肌肉。 肩胛骨的移动和身旋转,也会牵扯到肋骨,使肋骨有一定程度的活动。

要把这个交代出个大概的轮廓来,我想可以分成两个方来讲。

首先我想把焦先集中在上臂的旋转,也就是肩关节的旋转上,从解剖的角度来看看师父讲的和拉开。

我们把上臂当成一个圆柱,像切香肠一样切开一个剖,可以看到所有组织是以骨头为圆心排列的一个同心圆。 暂且大致以骨头,肌肉,皮肤来分成三层好了。 我们在””手臂的时候,相当于这个同心圆做了一个整的位移,互相之间的滑移是很少的,但若是以骨头为圆心旋转的话,那所有的东西都得要互相滑移。

我们再把上臂这个圆柱看成是拉直的一捆毛巾(很多条捆成一捆),我们的手抓在毛巾的两头。 如果两手一起晃动,毛巾之间基本上不太相对移动,如果两手一前一后移动,毛巾之间的相对移动会多少大一,但有些会特别紧,有些则没拉到。 如果两手互相扭转,拧毛巾,那所有的毛巾都得动起来,并且每条毛巾的动态会相对平均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一上臂的和拉开旋转的差别了,的时候皮肤和肌肉之间,肌肉和肌肉之间,还有肌肉和骨头之间的滑移相对来讲少而且极不平均 ,只有某些特定的肌群会作很大的滑移。 而旋转的时候因为是绕着骨头做同心圆的旋转和拉,所以每一层软组织之间都需要相对的转开和拉开,否则动作会卡住。 这时候有问题的地方因为被卡住,所以会最吃力,也最受拉扯,这就是练功过关的时候的疼痛来源,跟我们平常说的”高度是由短板决定的”是一样的意思。 知道了上臂的这种旋转拉开,就能把类似的概念延来大致理解肩关节的状态了,上臂是旋转拉开,肩关节当然也是旋转拉开的状态,毕竟骨骼肌是跨关节连接的 。

要能把这种旋转拉开的动作做清楚、做明确,就必须要有不动点,比如现在讲的反圈第一动,手要在轨道上并且尽量不被拉跑,或干脆真的抓 着橡皮筋练。 又比如提水的时候膝盖顶着墙角,会看到大腿明显开始绕着大腿骨旋转,而膝盖的时候没有这种旋转动作。

这种均匀的滑移拉开,对于调整整个身软组织的状态和平衡很有帮助,所以对身各方的功能当然也有调整的作用。

再来,我们以更加宏观的角度,借用近几年很流行的解剖列车里的筋膜概念来看看这个动作。 这里讲的狭义的筋膜,是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联结路线的,跟手臂有关的有四条,下附图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从图里可以看到,这四条基本上都是从手指开始,连接到躯干,脊椎或胸骨、肋骨。 回顾前讲的瓦楞掌坐腕,手和肘拉开,这个动作相当于是把这四条筋膜链的远端(手和小臂)给拉紧了。 躯干为轴转动而轴不动,相当于是把这四条筋膜链的近端(干的中轴)也拉紧了,这样两头拉紧,中间扭转,可不就像是拉弓吗。

再看看三条功能线,起都在上臂的肱骨上,连结到大腿的股骨内侧或膝关节,在做反圈第一动的时候上臂旋转,大腿旋转,等于从上下两端拧这三条功能链。


这么两大组系统的同时拉翻旋,活动到的东西就太多了。 但反过来讲,若是动作不标准,没有不动点,没有固定的轴,那这些全都不成立,无法形成我们讲的这一堆一堆的拉旋转滑移,自然对身的好处也就没那么全,平常拉不到、动不开的东西,还是拉不到、动不开。

躯干

胯拉着肘动,肩在胯上不动,实际上靠的是核心肌群的稳定,腹压的稳定等,很多运动都会用到,特异性也不大。 这方太极特殊的地方可能是从理论和思路衍出来的动作模式,比如上说的胯拉肘,肘不主动,肩在胯上,不主动只当万向轴等等。

需要说明一下,这里说的特异性不大,一来是单以这一个动作而言,一来是从解剖的角度和其他运动相比而言,其他动作不在讨论之列。锻炼核心肌群的种种好处,应该也不用我赘述了,基本上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哪哪都好,哈哈。

骨肉分离

看完上讲的这些,可能有些人能联想到我们练拳的一个术语,叫做骨肉分离。实际上骨肉分离的状态跟健康是可以画上等号的。我们身里的每一层组织都各有各的功能,而这些功能都是依靠各自的形而存在的。若是不能如我们实用拳法里说的分清阴阳,各做各的互不干扰,那就会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功能。比如两条肌肉黏再一起分不开,会影响到各自的收缩。两层组织不分开,会影响液的循环,也可能压迫神经血管,牵扯和刺激内脏造成功能紊乱。中医里讲的经脉平衡,气血顺畅,也跟这个有关,互相牵扯,血肉模糊,哪来的平衡和顺畅呢? 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婴儿呼”,看看小孩各处组织尚无问题的时候,手脚摸不出肌肉纹理,就像一团团,但力气却比看上去要大得多。实际上这才是分清了阴阳,肌肉滑利,经脉畅通,血气无阻的状态。而我们的实用拳法似乎也是朝这个方向在练的。

以上,我讲的可能只是很多向中的一小部分,也不算细致严谨,但应该多少能给大家另一个视角,多一层理解。

王书帆-美国加州

统计: 2421 总浏览,

从身体结构的角度浅论反圈的第一动-王书帆》上有 18 条评论

  1. 学习了,一是学习了实用拳法知识,二是自己原来写文章很少加图,大部分都是赵青云教练用我以前传给他的照片在文章中插入。感觉您这种图文并茂、以图解文的方式很好,也便于理解,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模板。

  2. 王先生讲的太棒啦,从医学角度谈实用拳法,现出科学性、严谨性的治学态度,对医学盲的我,有很大的启迪,受益匪浅。陈中华老师的实用拳法无不现着科学的精神,跟着陈中华老师学,能学到真正的太极精髓。———张春生

  3. 这段时间,小师弟也在研究中医理论,上次王师兄医生高明,萌发了解中医念头,亲身会,只是让患者自己做作,调呼吸就能缓解疼痛,这次又如此精辟用现代医学解释太极拳,对小师弟这段学习人经络感受颇深,受教受教!!希望多多发表中医国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