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太极拳论解读

太极拳论

山右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急则急应,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凖,活似车轮,偏沈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注解

山右是山西的旧称。据考王宗岳是山西太谷县人。关于王宗岳的生平,有种种不同的说法,甚至其生卒年月,亦无法确定,因此王宗岳是否太谷县人,也是有争议的,但是这篇《太极拳论》,却被公认是王宗岳所作,并且是最早提出太极拳名称的文字。

 

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白话解:无极是混沌状态,太极则是混沌初开,此时即非,亦非静,而静已在其中,阴阳已成但尚未分,故称为阴阳之母 

注:此处所言太极,乃太极状态,而非太极拳。太极图表现的就是太极状态。阴阳已经形成但仍相抱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拳中的太极状态是静态,但不同于无极的混沌状态。此时虽静,却已经有了阴阳。无论是起势之前的准备状态,还是每一作后的定势,都要符合太极拳的身法要求,即虚领顶劲、气丹田、含胸拔背、肩坠肘等等。总之身上阴阳已备,但却未分,整个身合住劲的。

 

原文: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白话解:一动就分出了阴阳,静下来阴阳又合为一团。

注: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所说“未打拳时,心平气和,浑然一太极气象”,“每一势完,仍归到浑然一太极气象,绝无迹象可循,端绪可指。外似停止而内无间断,此太极之所以为太极也”,可为此句注脚。太极拳只要一动,就要分出阴阳,一静下来,阴阳又合为一,归于太极状态。实际上,不仅一势完成才是合,一式中的转折之处都是合。

 

原文: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白话解:和人接手,不能顶(过),也不能丢(不及),必随对方之动而动。对方后退,我就随住而不丢,对方前进我便就住而不顶。

注:此二句乃本论之目。据传太极拳始于李唐时期,历代口耳相传,在王宗岳之前,未有文字记载或论述,亦无太极拳之名称。王宗岳首次正式为太极拳命名,并以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二句定义了太极拳,使之区分于其他拳种。随曲就伸之主要功能,是使对方找不到着力之处。

原文: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白话解:对方刚硬,我便柔化之使其不能着力,称之为走;对方后退,我便跟上使其无法走脱,称之为粘。

注:这两句是对随曲就伸的进一步阐释。走就是通常所说的走化,就是上说的“”;当对方背势想逃脱时,我跟上使接触分开就是粘,即上说的“随曲”。陈中华老师说,要像不干胶贴一样粘住对方。需要注意的是,走的时候掤劲不能丢,不能让对方控制住我的中心,而是用缠法将来力化掉。粘的时候不单是接触不脱开,而且要始终通过接触控制对方中心。总之,走和粘看似相反,实则相成,目的都是使对方无法控制我,而我则始终控制着对方。 

 

原文: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白话解:他动得快我也动得快,他动得慢我也动得慢。

注:这两句仍然是对随曲就伸的进一步解释。“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是从力量上说明什么是随曲就伸,这两句则是从速度上说明什么是随曲就伸

他进得快我走得慢必顶,他退得快我随得慢必丢。同样,他进得慢我走得快必丢,他退得慢我随得快必顶。故一定要随对方的变化而变化。注意这是随遇平衡的方法,但是一直保持双方的平衡(力量、速度等)并不是目的。我要保持的平衡,只是表上的平衡,实际上却是一种微妙的不平衡。一旦对方丢了劲或顶了劲(过或不及),处于崖边缘,我便应及时出手,将其发出。

 

原文: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白话解:尽管动作上千变万化,遵循的原理却始终如一。

注:理唯一贯之理即前说的“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这两句话。同时阴阳要始终贯穿于其中。

 

原文: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白话解:拳打得熟练并且知道用法后,就慢慢明白了劲路变化的规律,由此坚持练习,逐渐达到神机莫测的境地。

注:着熟不仅仅是熟悉套路的动作。如果事情这么简单,应该遍地都是懂劲的高手才对。除了熟悉动作外,着熟还包括知道招式的用法和运作原理,由此逐渐领悟太极拳螺旋缠丝劲路和各种变化。到了这个时候,才可以算是入了懂劲之门。若不就此足,而能在此基础上精进不懈,则有机会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原文: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白话解:但必须经过长期高度专注的练习,才能有质的飞跃。

注:功夫的不断升级不是理所当然的,而是要经过持续不断的练习和钻研。不仅身要勤奋,脑子也不能懒惰。要不断地学习、练习、思考,才能不断进步,才有可能水到渠成,豁然贯通

原文:虚领顶劲,气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白话解:顶劲向上虚虚领起,中气丹田,身中正,不偏不倚,劲意内敛,忽隐忽现。

注:不偏不倚是指立身中正,不前俯后仰、左摇右,说的是身法;忽隐忽现是说一下子好像是实的,一下子又虚掉了,说的是劲意。即是说身中心是稳定而不乱动的,但是劲意却虚实莫测,不可捉摸。 

 

原文: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白话解:攻击我身左边,我左边就空掉;攻击我身右边,我右边就空掉;向上攻击我,却觉得我高不可测,摸不到我的实;向下攻击我,却好像掉进了无底深渊。向我进逼,却似乎空间拉长了,总是打在虚空;想后退,却觉得空间被压缩了,越退越感到我的压力。

注:此处之重说的是力量而非重量。后面双重之重亦如此。左重、右重是指对方施于我身的力量。王宗岳在这里举了左右、上下、前后三个维度、六个方位的例子来说明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的道理。其中五个都是讲走劲,只有最后一个讲随劲。总之,遇到对方来力,我必柔化之,使其落空

 

原文: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白话解:反应灵敏到一根羽毛或一只苍蝇都无法停留。 

注:这两句极言身触觉之灵敏和反应之灵活,乃中国式浪漫主义夸张修辞方法,未可当真也。

 

原文: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白话解:对方无法感知到我的劲路,我却对其劲路变化了如指掌。英雄能够打遍天下无敌手,凭得就是这份本事。

 

原文: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

白话解:技击的门派众多,虽然方法有别,却都是强壮的欺负瘦弱的,速度快的胜过速度慢的,靠的是先天的差别,跟学习、训练没有多大关系。

注:这一句也是为了突出其论所作的夸大之言。实际上,几百上千年形成的各个拳种和流派,都有自己的理论、方法及训练方法,也都尝试通过习得的技能在战斗中获胜,当然大多数仍然是在力量和速度上下工夫,试图通过训练使力量更大、速度更快。

 

原文: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白话解:人们常说的四两拨千斤,显然不是凭着力气取胜,再看年迈老者以一御众,跟快慢又有什么关系呢?

注:从上面“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至此,皆在说明太极拳赢人不在天生的力量和速度,而在知人和不被知的本事。这种本事则来自于能随能走、随曲就伸的功夫。以此观之,太极拳的方法确乎是反传统而颠覆性的。在太极拳问世之前,“壮欺弱、慢让快”是天经地义的、因而可以说是“科学的”。而太极拳乍一看却是不可思议、匪夷所思、“反科学的”。实际上,太极拳完全符合物理学(力学)、生理学(解剖生理学、运动生理学)乃至心理学的定理和规律,是非常科学的。

 

原文:立如枰凖,活似车轮,偏沈则随,双重则滞。

白话解:行拳推手,身中正,如同水平仪和准绳,而周身像车轮一样灵活。遇到来力,若能偏,则可随化而保持平衡;若双重,则必致身滞重而不能变化。

注:枰凖是木匠的工具,用来测木是否平直,此处喻立身中正,不偏不倚。立身中正,周身圆转自如,才能遇力偏,随遇平衡。若不识偏随化,必致双重双重则僵硬不灵活,受力不免顶抗而受制于人。

 

原文: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白话解:常常见到在拳上下了数年苦功而不会应用的,遇敌便为人所制,就是没有搞明白双重的问题。

注:双重之重即可指我自身力量的分配,亦可指和对方力量的顶抗。两种双重都会导致身滞重而不能变化的情况,造成“自为人制”的结果。

 

原文: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白话解:要克服双重的弊病,必须明白阴阳的道理。要知道粘就是走,走就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二者,互根互化。懂得这个道理,才能算是懂劲了。

注:这几句话是本论中最令人困惑的。一般人读来,会一头雾水,完全不知所云。

 

原文: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白话解:懂劲后功夫越练越深入,不断在心中琢磨拳的微妙道理,渐渐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

注:懂劲犹如开悟,算是入了太极之门,若就此停滞不前,仍难登堂入室,还须拳不离手,念兹在兹,夙夕琢磨,才有望大成。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有本是承前启后的大拳师,教出了小架的陈清萍、大架的陈耕耘等一代名师,据称其“三十年不停拳,三十年不饱饭,三十年独自乐,三十年独自眠”,日日以拳为伴。陈鑫堂兄陈垚,每年练拳万遍(算下来每天接近三十遍),二十年不辍。先贤下了如此苦功,方得神妙之术。若得少为足,心生惰念,不肯精进,而欲臻于至境,无异于缘木求鱼也。

原文: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白话解:拳的大道是舍去自己预设的打算,随当时的情况而变化,却往往被误解为必须被动地应对攻击。这就是常说的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啊。学拳之人必须仔细分辨、透彻了解才行。

 

原文:是为论。 

白话解:故此我写了此文以彰显太极拳之道。

 

评述:在与王宗岳同时代的太极拳经典拳论中,除王宗岳这篇《太极拳论》外,世间还流传另一篇张三丰《太极拳论》,但其主要内容和武禹襄的《十三势略》相同,且张三丰其人生平事略皆不可考,因此该张三丰《太极拳论》殊不可信。

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有“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之句,可见在拳论问世时已有“四两拨千斤”之说了,但是含有四两拨千斤之句的《打手歌》据称也为王宗岳所作,故《太极拳论》实为世间第一篇关于太极拳的文章,太极拳之名亦因之而立。

太极拳论》问世以来,享有盛誉,习太极拳者,无不知之。其中的“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等句为人所熟知。多有拳友将《太极拳论》之全文熟记于心,时时揣摩,期望于中悟得太极拳之秘诀

太极拳论》在以外家拳为主导的时代第一次提出太极拳的概念,指出太极拳以阴阳立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确立了太极拳的规定性技术,说明太极拳是在不丢不顶中讨功夫,将太极拳和其他拳种区分开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四句对“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作了进一步阐发。随后以“虚领顶劲,气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等字句描述了行拳对敌应有的状态。

从“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以下数句,出太极拳赢人不尽在天生的力量和速度,更重要的是知人和不被知的本事和能随能走、随曲就伸的功夫。其中“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四句,凡学太极拳者,无不耳熟能详、津津乐道。但是这几句话实则也误人不浅。世人往往被其误导,认为对太极拳来说,力量和速度并不重要。人们听说或者在网上看到上了年纪的太极拳师在展示功夫时轻松地将对方拨来推去,动则将其发于寻丈之外,便以为只要有听劲儿的本领,就可以克敌制胜了。

且不说这些轻描淡写地将对方玩弄于掌股之上的大师有真有假,假多真少,即便是真大师,演示也不同于实战。真实的听劲和走化功夫,确实可以使太极拳师在与年龄及能相若之人较技时占有一定优势,但若双方年龄和能之差别过于殊,则老拳师在性命相博时胜算也不一定很大。俗话说“拳怕少壮”、又说“人老不以筋骨为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太极拳说到底是一门肢接触的格斗术,与其他格斗术遵从同样的物理定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定是强胜弱、快胜慢。太极拳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训练巧妙地利用了物理定律,把总的弱和慢转化成局部的强和快,于是产生了弱胜强、慢胜快的假象。但是这种转化非常困难,没有长期刻苦的基本练习和针对性训练是不可能做到的。

不过,《太极拳论》只是对太极拳做了简略的定性描述,却没有涉及太极拳的训练方法和步骤。对于关键的双重问题,拳论只是说“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至于什么是阴阳,如何才是“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则语焉不详。这些哲学性的描述充了朦胧美,读来非常诱人,但对于读者克服双重之病,帮助并不大。可以说拳论对双重之病做出了诊断,却没有开出可以服用的药方。

尽管如此,《太极拳论》仍然具有划时代的功绩。拳论首次对太极拳进行了定性描述,指出太极拳以阴阳立拳,太极拳的准则是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太极拳之病是双重。太极拳的修习路径是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临敌时应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凡修习太极拳之人,皆可以上述诸项为标准,时时检查自己的拳架和推手功夫,是否符合太极拳之道。学者需知,经典拳论只能为我们指出一个大方向。修习的具路径、步骤和方法,仍需有师者口传心授,方可得到。

统计: 2399 总浏览,

王宗岳太极拳论解读》上有 1 条评论

  1. “《太极拳论》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以此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就使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致练成刚拳、硬拳,也不致练成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认的有柔有刚、刚柔相济。这应该说是《太极拳论》的主要贡献。”
    “学者需知,经典拳论只能为我们指出一个大方向。修习的具路径、步骤和方法,仍需有师者口传心授,方可得到。”
    感恩师父!感谢林克彤师兄分享!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