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陈式太极实用拳法

MR1309 - 9

2013年97日星期六,我在加拿大大温哥华地区的枫树岭,第二次见到陈中华大师,正式开始向他学习陈式太极实用拳法。虽然只有两次短短三天的经历,但是已经对我的认识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冲击!甚至可以借用他人的一句话,我的头脑里,开始有了一些崭新的、甚至是“颠覆”

一、圈非圈?圆不圆?性的认识。

洪均生先生所传的太极,最基本的就是反圈。自从两个月前与陈中华大师初识,为他的高深且诡异的武功所折服后,我开始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解和自学陈式实用拳法上。

早上9钟,大家陆续到齐,开始在Bill的带领下练习基本功一路。“Don’t Move(不要动)、“No tossing(不要摇)、“No up and down”(不能上下移)“Stretch”(展)“Don’t go outside of limits”(不要越界过格),等做完基本功和套路之后,陈老师在白板上写下了四作纲领。然后开始带领大家重新练习正圈手。我和另外三位新学生被安排在离他最近的位置。这个应该不难,我想,毕竟自己练这一单式已经有近两个月了。

Howard, 你的手不要动!”陈老师开始不断的提醒我。什么?手不要动?手不动怎么画圈啊?不是都说,从大圈到小圈,最后到无圈嘛!于是我开始减少手上的作,使我手上划出的圈一次小过一次,可是,每次之后,都传来同样的指令。好吧,我只好先不管它是不是圈,也不管它圆不圆了。至于那些自己常在练习中默念的太极纲领,“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下也只好放在一边了。既然让我收肘,我就规规矩矩的收肘,不要同时收手划圆了。

MR1309 - 7Howard!你的手不要转!”怎么又是我?而且不让我的手臂转?我不禁一愣。洪公的公转自转理论知名海内,如果我的手不转,那么这正圈手何来自转呢?难道是我的手臂转得太大或者角度不对?谁知道我手腕才开始微动,师父在旁边又喊上了。我还在一片茫然中,耳边已然一片哄堂大笑。。。好吧,看这形势,别的就先别想了,只能遵从一条,“舍己从人”吧。收肘、转腰、落胯。。。我的前手在空中划出了一个又一个生涩的、断续的、超级难看的锐角三角形。。。

回想年初跟我的好友、也是我的启蒙老师学陈式太极时,起步也是划正反圈。看到自己的手在腰的带下,不紧不慢地划出一个个的大圆圈时,我也曾产生过怀疑。这种圈,真到了格斗之际,可以对付得了人家快速的拳脚?为了验证,我还真跟他试了一下,我施展了一下年轻时学过的五行通背拳,摔拍穿劈钻,当我的摔掌像鞭子一样绕过他的前手发到他前时,他做出的唯一反应就是闭上了睛。而我还在回手成勾、准备破开他的接手同时把另一手拍掌间不容发地打出去。我这个好友的哥哥有位好师父,是一位生于陈家沟的、陈氏家族嫡传后代、陈式太极大师,而他哥哥是这位大师主要的入室弟子之一,他自己从学于哥哥已有近10年,去年回国休假3个月专攻太极拳,得到大师的亲自指。不过,过去的几年里,他孑然一身在海外漂泊,虽然套路打得中规中矩,但毕竟没多少机会练习推手散手。考虑到他出自名门正宗,我也就没觉得这次的试手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于是我依旧认真学习练习,并期盼着把自己的圈练得越来越小同时,功夫越来越高

MR1309 - 4现在看来,我对圈的理解还是太肤浅了,也可以说,我对圈的认识被“颠覆”了。真正有威力的圈,是看不见的。一个在皮肤下深处,一个在周围看不见的空气里,那是一个圆心可以在自己的丹田,自己的一个胯,一只脚,或者对手的某个部位,甚至,根本都不在彼此身上的一个圈。而这样圈下所做出的作,其轨迹可能只是该圆周上一个弧度只有几度、十几度的近乎直线的弧线。力臂越长,力道越大!很多时候,陈老师的动作不是靠巧和快,他就那么慢慢的移过来,但是力道却大得如同里面有一只千斤顶,莫说抵挡,就是让其减速都是无法做到。陈老师走了2天后,我胸骨里的疼痛才慢慢消失。那就是一次试劲时,我不知天高地厚硬接了他慢慢的来劲之后留下教训。而陈老师的身材手臂,都比我的要瘦小一点。

二、道法不自然

恐怕这世上没有比陈式实用拳法更难看、看起来更别扭的太极拳了。所谓“一动无有不动”,练太极的几乎无人不知这句纲领式的名言。可是到了陈中华老师这里,恐怕就成了:一。。。不许!相信各位老师和师兄姊看到我这句“不许”,一定深有感触。“Don’t move!

练过了基本功,开始从头“捏架子”,这时的我,已经完全没了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连个基本的正圈都做得处处不对,那我这两个月来练出来的套路离陈老师的要求就更不知道差多少万公里了。果不其然,从第一式金刚捣锥,每一,他都得给我重新纠正,明确了不许的部位和可以的部位,但是可的也是有范围的、角度等界限的。

YinYangSplit - 3第一式金刚捣锥第一,起手。。。转。。。中线不许,双手角度要对准那个点。。。收左腿,不许!不许晃!左前方出左腿。。。丹田不许动!不许平移,不许有起伏。。。

人就两条腿,一条腿要朝侧前方出去上步,你却让我的丹田,或者说我的躯干不许移,不许有起伏。这可不仅仅是难,而且是格外的别扭。练瑜伽难,难在关节韧带没拉开作做不到位。练这拳法,不仅仅难在关节韧带,还难在控制,或者说需要控制的部位太多。一边要这儿,另一边要定住那儿,和那儿。这每做一个作,都要事先把大小脑重新格式化一下。不然,就自然而然的做成了“一动无有不动”

Howard,你又了!”唉,好吧,重新再来一遍。。。就这样,一个金刚捣锥6作,不知道练了多少遍,才勉强蒙混过关,开始练习下一个式子。从第一式金刚捣锥,到第五式第二个朝左边的金刚捣锥,一共大概25作,我们从上午11一直练到大概3多。不知道练了多少遍。有时真恨不得腿中间生出根弹簧,脚底下长出个轮子来!

洪均生一路24-6

大学时的我曾经从学于阎志高先生的关门弟子刘常春老师,粗浅地练过武式传统套路。虽然武式也有身法步法上诸多要求,但是总的原则还是要自然而然。可是一脉相承自陈发科大师的陈式实用拳法,练起来竟然如此地不自然,而且岂止不自然,很多作简直别扭透顶,违背人类运规律。但是当我使出浑身解数,踢、打、摔、拿跟陈中华老师反复比试交手、推手和试劲,一次次不出一招半式就莫名其妙地惨败之后,我开始似乎领会到他坚持让我们这么练的背后的深远的意义。神不知鬼不觉,悄悄地兵临城下,就是厉害的用兵之道。与他这样的高手过招,我自然加了一百个小心。可是很多时候,陈老师的进攻都是在我想象不到角度或者根本没有察觉的情况下悄然而至的,他可以做到跟我接触的部位不,在我毫不知觉之中,把另外的手或腿安插到我的空档

尤其令我叫绝的是,他可以自己不等在那,让我贴上他的身摆好了一个能“吃定”他的姿势,只要我稍微一,就可以把他放倒的情况下,他反而在将要倒、却尚未倒的一瞬间,一下子反败为胜让我跌出去!这手功夫,恐怕比反擒拿要难得多!

MR1309 - 5“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王宗岳那脍炙人口的太极拳论,百余年来让多少人吟咏揣摩,神往不已。如同我一样,多少人都以为这句指的就是听劲里的高超技巧。或者,由于前一句“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描述,以为走架运劲要轻柔,轻柔到一只苍蝇都不能落上去。。。如今看来,我的理解可能完全是错误的,这里面可能有着完全另外一层深意?!

三、真“筋”不怕“练”

去年年底左右,我发现自己的两年前做的右脚踝关节手术很成功,医生也说我可以重新练武,只要别再老踢踹大树就OK了,我自然高兴不已。恰逢有师承正宗的好友指教,我开始学习陈式太极,兴趣日增,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但是从进入4月份开始以来,我的膝关节就一直在疼,严重时髌骨下有明显水肿,到了8月份以后,我不得不一再减少练习时间和强度。虽然曾经一度好了两周,但是一旦练习的时间有长,就又开始有不适感甚至疼痛。膝盖对脚尖,且不可超过脚尖的常识我还是知道的。打拳时尽量放松,似乎也帮助不大。物理治疗师说我的股四头肌不够发达,造成了髌骨在V型的滑槽内压着一侧摩擦。在一侧摩擦的说法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说的我股四头不如常人,那绝对没这个道理。那些可以锻炼股四头肌的动作,我可以一口气做很多。

一个曾经疯狂模仿李小龙腿法的人,这块肌肉不够力度,怎么可以进行快速地抬腿踢踹?!而我做中医的父亲可能见过更多因为练太极练伤了膝关节的患者,直接告诫我不要再练了。总之,没有一个答案让我接受和信服。我为此郁闷不已,并四处求证。听说许多人,特别是练陈式太极拳的人在头半年里膝关节都要疼上半年,知名的陈式太极MR1309 - 6Group大师中,都有不只一人做过膝关节手术。人们说那是由于他们是专业运动员,练的太过了。可是我还是觉得不对头,毕竟,我可没有整天都在练拳。何况为何那么多的人都是同类问题?我不怕疼,可是这可不单单是一个疼痛的问题,搞不好,功夫没练出来,身体里最重要的两个关节给练坏了,岂不悲哉?读书看到陈发科先生当年要求生徒每天最好打拳30遍,我眼睛都快掉出来了。30遍一路?那膝关节。。。?

陈老师来的前两天,我都没睡好觉。不是因为要跟名师正式学拳太兴奋,而是因为我的两个膝关节,平时每天不过练半小时一小时的,周末不过最多每天2小时。这次可就不一样了,要连续练习两天16个小时,我的膝关节可怎么受得了?但是,我又实在不想放弃这么难得的机会。

周六下午3时,我已经练了大半天的拳架,而且反复重复的恰恰是最让我膝关节难受的金刚捣锥和拦擦衣头几个拳式,因为我要反复做单腿屈膝下蹲,另一条腿顺势铲出的动作,当初,我就是因为反复练这个两个单式把膝关节练伤的。不过,怎么到现在两个膝关节一个都没疼?难道是已经磨损过度没有知觉了?我继续留意观察会,第二天周日清晨醒来,发现关节没有肿,也没疼,连那时不时出现的不适感都似乎有所减轻,膝盖的情况直到我写这篇Review时依旧越来越好。难道按照这些新的要求和要领,同一招式的练习就变成另外一项运动了?!想着想着,我开始有醒悟了。

MR1309 - 3从开始练太极,我就开始大量的利用空余时间啃读太极理论。自己也有两本太极方的书。其中一本是1988年首次出版、1997年再次印刷的太极拳全书。里完整地收录了由沈家桢和顾留馨编写的《陈式太极拳》,傅钟文演述的《杨式太极拳》,徐致一编著的《吴式太极拳》,郝少如编著的《武式太极拳》以及孙剑云编著的《孙式太极拳》。为了确保自己的拳路正确,我开始认真研读这本书,特别是《陈式太极拳》。这里面关于套路的内容图文并茂,每一动都有详细文字说明,跟我启蒙老师教的基本一样。可是到了陈老师这里,他根本就没告诉我的四肢该具怎么动,他只是关注那些不允许动的部位。对金刚捣锥的前4动而言,主要就是丹田上下一线不许平移、晃动和上下起伏。只许转和。而这一我以前闻所未闻要求,这恰恰是问题的关键。放开其技击价值不管。为了做到这一个不动,我在反复尝试和摸索后发现,起手后的转动作后,我的左脚先向内移动时,右膝第一要先定住,只可转,不可晃动,然后左脚尖地分担一重,而不是把全部重落到右腿,那样,中线必动无疑。但这还不是关键。然后左脚向左前方铲出,必须是铲出而不是迈出,同时右腿同步弯曲,两腿虽然一个直一个弯,但却是对称的,如此中线只下而不会平移和起伏。这才是关键。如此一来,右膝只是做了一个承担重的下蹲,由于身没有横向的平移,而且由于两大腿对称下行,右腿膝关节没有受到来自横向运动的拉甚至横向的扭转,髌骨自然不会受到不均衡的牵拉而摩擦一侧。一个是因,一个是果。而此前我练的陈式老架,正如沈家桢和顾留馨编写的《陈式太极拳》里描述的一样,左脚只顾向左前方贴地铲出,身体就会因此向左前方移动,右膝由此不但要承担弯曲下沉的压力,还要受到横向和侧向的牵拉。一句之差,结果是本末倒置,结果自然大相径庭!所谓“真传一句话”,要做到那点不动的纲领,左脚是必须要“悄悄地”铲出去而不能迈过去或踢过去。现在自己刚刚亲身经历了一场难以置信的变化,一个决定自己先练出残疾还是练出功夫的变故,岂能不有所感喟?!

四、玄虚不玄虚

陈老师跟我们说:“其实动作本身没有对错之分,交手之中每个动作都有其用处。可是,那些看似相同的动作,却可以有着不同的版本。而且不同的版本的相似动作之间,威力却大不相同。”

WulianSeminar - 09细细地品味着他的话语,回想着体验过的、他不同版本动作间不同的威力。我突然记起一个实验,陈老师让我两腿同肩宽平行站立,右手伸出由对方握住,对方却不是平行站立而是前后开出的小弓步。他让我把手抽回来,但让对方握紧不让我抽回。站在我对面的Jody年事已高,另一位师姐Alex怕她不敌我的膂力,从后边抱住Jody的腰以免被我拽过去。我知道自己这种站姿就怕来自前后方向的力。但是老师有指令,只好勉力为之,结果我一使劲,自己反而被“拽”了过去。身边有人提醒我头往上领,可是试过之后依然没用。别人也开始尝试,结果都是如此。我正准备放弃,陈老师走到我身边用中文对我小声说一个几个字,我稍加思索后,再次回收右手,JodyAlex大叫一声,一同被我拽了过来!

洪均生一路01-1

难道是我的武功突然之间大涨?还是突然得到了“气”?其实气功我早就练了,经历气冲尾闾、夹脊、玉枕三大关的惊心动魄的那一瞬间,我还是一个高三的学生,由于那一刻家长突然回家自己受到打扰,后脑啪啪巨响、用手摸去像有人用鼓槌在敲鼓。后来受此惊吓,不敢再练,但是20年来“气感”经常干扰着我。身边的妻子、同事和教我太极的好友都亲看到摸到身上、臂上在啪啪跳动的一小。尤其让我暗暗称奇的是,7月份和这次跟陈中华大师在一起练拳时,我的印堂眉心那里都

曾短暂地跳过几次。陈老师这个门派从来不讲气,从洪公那里就已经阐明过。我自己也从来没觉得“气”这东西对自己有什么帮助,甚至觉得自从有了气感,我在生气或发怒之后感觉身格外虚弱。我

觉得这东西不是不“存在”,但是那就是一种自我植物神经系统的激活而已。调整好了,可能对身健康有帮助,像我这种心性修养不好的,早年反而大受其害。无论如何,我相信气对太极和技击本身没有任何直接的帮助。决不像武侠小说或者有些气功大师描述得那么神奇。

其实初练太极的头几个月里,我也在幻想着把气和太极整合到一起。可是到了推手之际,发现自己前仆后跌,想想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机械师,支撑着这个世界运转的众多力量与设备,哪个不是在物理范畴之内?

陈中华洪均生1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良师益友的帮助与拨下,我觉得自己每隔一段时间对太极就有一定的悟和进步,感觉自己朝着太极大门的方向迈出了一小步又一小步。但是与陈中华老师相处了仅仅两次、3天多的时间里,我对自己以前的一些认识,开始有了醒悟和反思。至于在太极的旅程上,更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练拳就是练力。劲是力,松是力,僵也是力。练拳就是练习合理的使用力。”直来横挡,横来托按。只要你的力用的角度对,时机对,不论是力还是劲,是松活还是僵硬,躺下的应该是你的对手。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多少人出书立论讲究这个牵字。其实,以我这个初学者看来,都是枉费功夫。你的杠杆支点不动,力臂长,只要小力便可赢过大力。只要你的速度够快,做的够巧妙,你便可以在对方未察觉时直取要

害。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这个方向练习,自己的功夫就一定会有长进。

陈中华刘洪刚人道是练拳要开肩开胯开踝开腕,依我看,要练出功夫首先还是要“开窍”!太极和所有武功一样,一层深一层。今天想到的,认识到的,明天可能就被自己给否定了,但是,这本身何尝又不是一种乐趣呢?顺着陈老师对动作无对错的思路想,我觉得,太极也可能没有对与错,既然是一个自己热爱的运动,管它练的对错,只要别把膝盖练坏了就好!

更多帖子

统计: 2029 总浏览,

初学陈式太极实用拳法》上有 3 条评论

  1. 学习了,对铲地出脚的分析很是受教。但是很想知道“我正准备放弃,陈老师走到我身边用中文对我小声说一个几个字,我稍加思索后,再次回收右手,Jody和Alex大叫一声,一同被我拽了过来!”:陈老师说的是什么?可以回答吗?

回复 李 明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