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和双重

林克彤一路2013

【不动点的设定】陈中华太极官方网站登载后,有拳友问到身中多个不动点关系,以及 “练拳时多个部位不动,与双重的概念有无瓜葛?”。原打算在跟帖下直接答复,后发现几句话说不清楚,不如另为一文作答,同时也可视为上篇文章的补充。

简单来讲,练拳时身中必然有多个不动点,这些不动点是相互配合,但是与双重并没有直接关系

练拳时身上有多个不动乃是为了构筑稳固的结构。如【不动点的设定】中谈到的膝盖的不和头顶的不就是为了构筑一个复杂的三角结构。四等边三角是最稳定的几何结构。人无法变成一个四等边三角,但是我们可以尽量生理条件的限制下接近这一结构。如果膝盖和头顶晃动,这个结构就会被破坏。陀螺有一个不中轴,因此可以旋转,又因旋转而可以站立。但是陀螺只有一个不,而且这个不不是一个双锁的不,因此结构不稳定,推它它就会跌倒或移。由此可知一个稳定的结构必然会有多个不。不过三角无法旋转,所以还需要一根不中轴。以三角形的顶(即人的百会)作为中轴的顶,就为中轴的不提供了基础。《不动点的设定》文中提到的三个不动都是构筑基础三角支撑和中轴旋转结构所必需的,是基本的不动

当然,上所说的三个不动并非绝对不动或者永远不动。在变式过渡时,双膝可能因结构调整的需要而动,头顶和中轴也会随之而动。例如金刚捣碓左脚铲出后,上身要左转45度,同时把步型从左仆步转动成左侧马步。在此一转换过程中,两膝会移动,但是躯干和双手,除了左转外没有其他动作,而中只是平移旋转而已。

至于处于单锁状态的不动点,其作用可以是保持结构不变形,也可以是保证从中轴旋转或下盘变化发出来的力可以完整地传导到力的作用点。前者如上述金刚捣碓第5动中的两手,在步型转换时保持在原位不动。因此在此动完成后,两手和上身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左手到了身的正前方,右手从右胸前变到身右侧,但是两手之间的相对距离和空间位置并未发生变化。这一动的用意是将身移到对方身前,填两人之间的空隙。而抚在对方右臂上的两手不动,对方就很难察觉我的身法变换,待到我的结构调整完毕后,右手以左手为轴向前转出,对方便难以立足了。后者则可以陈陈中华先生经常教的推手步骤“合住—上步–填胯—转腰”为例。双手和对方合住后就不再动,而通过“加一点”用整个结构破坏对方的平衡。

除上述情况外,单锁不动还有其他情况和作用,不过这些情况和其过程变化万千,难以用文字描述,此处不多讲了。要点在于各个不动点各有其功能,又相互配合,以完成同一项工作。比如一辆履带掘机,履带犹如双足,前进后退,将掘机移到应在的地方,但其间掘机不会左摇右摆;驾驶室如身,转台如腰,转台左右旋转,使机身对准工作的方向,但其间驾驶室不会高低起伏;动臂如同手臂屈,但是与机身连接之处好似肩膀,定死不动;铲斗如手,边齿如指,和动臂连接处如腕,视需要或动或不动。在工作中的任一时刻,可能一处动,也可能多处动,但是定有多处一动不动。非如此,则不能完成工作。

再说双重

双重一词,首见于王宗岳《太极拳论》:“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自《太极拳论》问世以来,关于双重的讨论或争论很多。虽然一直未形成统一意见,但洪公之前的论家多以两腿同时踏实为双重。此说为谬,显而易见,无须细论。陈中华先生在谈到双重时,用简练的语言将双重归纳为受力时身上有两个重心或用力点,其表现既可以是上下双重,也可以是左右双重。

双重为病,其病在“滞”,所谓“偏则随,双重则滞”。什么是“滞”?“滞”就是不灵活,在受到攻击时,不能或难以变化。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双重的两个着力点使人变成二维结构。这里所说的二维,意指平。在一方双重的情况下,对方可以通过接触点控制该方的中心。这时只要对方对此平的中心进行攻击,双重的一方就很难运化。“偏则随”,是因为只有一点受力时,就形成了轴,可以随着对方的来力方向旋转,化掉来力,甚至利用对方攻击时形成的双重进行反击。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不但要知阴阳,更要分阴阳。而分阴阳离不开不动。一动一不动,才能分出阴阳。洪公说:“避双重,更在腰,如轴转,戒摆摇”。强调的就是通过不动中的旋转,避免双重、达到随遇平衡。同时也说明,腰之为轴,乃是人身之主轴。

综上所述,行拳走架的任一时刻,身上都会有不止一个不动点。这些不动点是保持身的稳定结构和保证力的传导所必需的。只要动作分出了阴阳,多个不动点并不会形成双重。而要身能够分出阴阳,就还要回到开胯旋转、不动上来。

更多帖子

统计: 4120 总浏览,

不动和双重》上有 5 条评论

  1. 陈老师您好[抱拳]
    非常感谢您发出的“不动双重”的解答!我曾在2016年潍坊国际武术文化节名家大讲堂上向您单独请教过,今天终于有了详尽的答案!
    豁然开朗,身心畅快!
    非常感谢[抱拳][抱拳][抱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