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学拳记之一上大青山

2009年12月

如果你在半年前跟我说,我会从香港经北京坐火车到山东一个我从没听说过的山里边住上几天,我准会觉得是天方夜谭。但世事往往出人意料,我真的在今年 十月去了一趟山东日照大青山,向陈中华老师学习太极拳。

上山缘起

说起来,我自小就对太极拳极有兴趣。上小学时,在公园里听老者说过太极拳有四两拨千斤之能,心下便十分仰慕。初中时(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 末),有个同学有一本《简化太极拳》,便向同学借来,按书中的文字和拳照,自学了国家推行的24式简化太极拳和太极剑。自此,便对太极拳各式的名称和有了 初步的了解。但因为没有师传,学的也仅是外形而已,对于如何运用,完全茫然。

上大学时,曾在北京东单育场向吴式传人学过半年吴式太 极拳和推手,虽然当时只学了半套拳架,却第一次领略了太极功夫。后来因为出国留学,没有师傅指导和同学切磋,就未能坚持练习,只是偶而打半套拳舒展一下筋 骨。其后,为谋生辗转来到香港,因生活节奏过于紧迫,就完全撂下不练了。这一撂就是十几年,身体也日益衰败,不能不认真考虑维修的问题了。曾经试过打球、游泳、瑜伽等锻炼方法,或者由于时间,或者由于场地,都未能坚持下来,而对太极的兴趣却始终藏在心底深处。

今年三月,偶然在 youtube上看到一段陈中华老师的教学录像,觉得陈老师的陈式太极与以前见过的陈式太极非常不同,而且陈老师是用非常地道的英文讲授,不免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继续搜索,又找到一些陈老师练拳和教学的录像以及若干推手片断,这才第一次听说洪传陈氏太极实用拳法。和拳名相符,陈老师的讲授也是非常实际,一 听就懂。我觉得实用拳法有可能解答我心中久已存在的有关太极拳的疑惑,于是在网上订购了陈老师教授一路拳的光碟,开始跟着光碟学练。后来通过陈老师的网站,知道陈老师在山东日照大青山建了一个陈氏太极实用拳法国际训练基地,十月份可能在山上,于是就冒昧地和陈老师电邮联系,表示希望在十月上山拜谒陈老师,陈 老师非常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

十月十二日,我与陈老师的另外六个客人(其中一个是陈老师多年的加拿大朋友马斯乔(Maskell),四个是马斯乔的亲戚,还有一个是陈老师的学生 Charlie Gordon。Charlie ,今年夏天曾上大青山学拳,目前在北京学习putonghua)一起坐火车从北京到山东潍坊。陈老师和他哥哥亲自到潍坊车站迎接.潍坊市政府官员设宴招待陈老师和马斯乔一行,我亦得以叨陪在座。席间我发现陈老师滴酒不沾,而且要作为马斯乔和当地主人之间的翻译,不停地说话,几乎没有多少机会吃东西。作为不大有人理会的陪客,我倒趁机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并品尝了当地的芝麻香型名酒.

饭后天色已晚,大家再次登上 包车。汽车在夜色中行驶了两个多钟头,才到达大青山。车子在山上的宾馆玉兰阁前停下时,宾馆的服务员已经站在阶下等候我们了。黑暗中只见玉兰阁背依山势, 建在靠近山顶的地方,大门前一大片花岗岩石坪,周围草地环绕,大堂非常宽阔,对着大门的左侧是前台,咖啡桌椅都摆在右侧靠窗的地方,显然大厅和门前的石坪都是教拳练功的场地。此时已晚,大家拿了房间的钥匙,各自回房安歇不表。

大青山

第二天天亮后,才看清宾馆周围的景色。

整个宾馆由四组起脊的建筑错落构成,屋顶铺着红瓦,加上大厅前的门廊,颇有西班牙建 筑的味道。宾馆倚山而造,坐北朝南,左侧是峡谷,清晨时峡谷中云雾缭绕,远山层层叠叠,如一巨幅水墨画卷。日出后,阳光便透过通顶玻璃墙洒宾馆大堂。听陈老师讲,即使是寒冷的冬日,大堂内也温暖如春。对山坡上是德禄亭,在过去是山上的餐厅汉王府。

汉王府本是一个四合大院,共有十几间单间。后来又在院上加了透光天棚,天井就变成一个大堂。大堂中有流水(水中有金鱼戏水)、小桥、笼鸟、茶座,还有几张可容十几人用餐的大餐桌。 我们在山上时就是在一张大餐桌上用餐,阳光透过天棚泻入大堂,周围是鸟语花香,餐后移步到茶座品茶谈天,真是享受也。

山上的饭菜以北方风味为主,非常对我的口味,特别是食(馅饼、大饼、印度飞饼、合子、包子、饺子、馒头、头等),在南方很难吃到。香糯的小米粥也让人难抵诱惑,每样只吃 一,已经饱的不行。好在每日起早练拳,运量颇大,才未致积食。鸡、羊、各种蔬菜,都是山上自产的,绝无污染,新鲜可口。马斯乔对大青山汉堡包(羊肉馅 饼)赞不绝口,对烧茄子更是情有独钟,每餐必食。汉王府的饭菜在当地已有口碑,当地官员以至人物,经常在汉王府摆酒请客,一来可以品尝山上的珍馐野味,二来餐后又可以在山间四处走走,解酒消食。有一次午餐时,邻桌一群人酒至半酣,拿着酒瓶酒杯,来到我们餐桌,想请马斯乔喝一杯,“增进国际友谊”,那 酒香不免勾起了我的酒瘾,却巴巴地看着陈老师代马斯乔婉拒了对方的邀请。

饱食之后,到外面走走,的确令人心旷神怡。大青山方圆三十几平方公里,群山环抱,连绵不绝,植被丰富,间有少量农田,自然环境优美,山间溪流潺潺,清澈甘甜,山林内空气清新,气候宜人,云雾缭绕,如同仙境。陈老师自 2006年起投资大青山,目标是将大青山建成生态自然、设施高档、服务一流、以中国国粹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化生态保护基地和森林公园。景区内主要景有:古齐长城遗址、古寨遗址、祥云寺、古圆柏等。“八仙洞”景主要有龙珠洞、隐龙洞、佛珠洞等;“拥翠峡”探险区主要景有三叠瀑、积水潭、回马崖、升仙台 等,还有“龙湫峡”水悦区,“石岛峰”自然草坪生态区。我们因为时间缘故,只游览了八仙洞等几个景点。陈老师此次上山,就是为了规划大青山的扩建工程,打算近期内增加住宿和餐饮设施,使大青山具备接待大型会议的能力。

在山上的四天,每天5钟起床,5半便到大门前的石坪上练拳。说实话, 我大约有二十几年没有这么早起床了。前一晚,陈老师说早上5点半练拳,我开始以为他在开玩笑,后来问了Charlie,才知道山上的规矩向来如此。原以为这么早起身,一定非常困倦,谁知早上出来一接触到尚未消退的夜晚的凉气,顿时神清气爽。此时天色尚暗,天上一钩残月,隐约可以看到周围群山的身影。陈老师会带 着大家练套路,待到太阳升起,才去早饭。上午和下午练习推手,晚饭后或者继续练习,或者喝茶聊天,聊的也大都和太极拳相关。



第一天除了 Charlie和我之外,还有两个人和我们一起练拳。经介绍才知,两人都是临沂来的,前一天才到,一位叫吴绍志,是陈老师的大学同学,在学校时曾教过陈老师少林拳。这些年少林拳一直没撂下,几年前又开始练陈氏太极拳。一年前,偶然在网上看到陈老师成为实用拳法海外掌门人的消息和陈老师教拳的片断,不敢相信这个陈中华是他的老同学。后来吴绍志通过电邮和陈老师取得联系,证实了陈老师就是曾向他学拳的那个又瘦又小的陈中华,于是在今年夏天,趁陈老师大青山教拳的 机会上山叙旧,和陈老师接手之后,立即改学实用拳法,此次是再次上山。

另一位孙健,也是个练家子,和吴绍志一样,也是少林的底子,陈氏太极已练了六七年, 在临沂也是一把好手,一般人胜不了他,吴绍志也不是他的对手。可吴绍志改学实用拳法后没多久,小孙就发不动他了,有时反而被吴绍志发出,于是决定和吴绍志 一起上山,见识一下实用拳法的厉害。



此外山上还有一位客人,也是前一天到的,此人高高瘦瘦,带一副镜,甚是斯文。经陈老师介绍,才知道原来是陈老师的师兄蔡生业老师。蔡老师1963年 开始跟洪均生宗师学练实用拳法,目前仅存的洪均生宗师亲自演练实用拳法一、二路的彩色录像,就是蔡老师在 1985年安排录制的,中间还有两段珍贵的推手片断,一段是和许贵成推,另外一段就是和蔡老师推的。可惜蔡老师不久前扭伤了腰,这次无缘一睹蔡老师的精妙拳法以及蔡老师和陈老师的推手表演,不过蔡老师还是应陈老师的请求,教了我们几个人一套太极擒拿术,这也是我此次上山的意外收获。



两天 后,山上又来了三个人,一位是从成都来的美国小伙儿 Chris。和Charlie一样,Chris曾在今年夏天上山参加国际太极训练班的课程,目前在成都的大学里教英文,讲一口流利的“川普”。另外两位是 从香港经青岛来的黄先生及 Nic(冯嘉杰)。黄先生是加拿大多伦多的杨式太极的好手,Nic则是陈老师的学生,已经在加拿大跟陈老师学了5年太极,今年才回香港定居。

在山上的时间虽短,却过得非常充实和开心。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股市的上落、生意的应酬和工作的压力,顿有一种解脱之感。身处良师益友之间,每日享用新鲜天 然的美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心中油然升起一种纯然的快乐。

愿来年有机会再上大青山。

陈老师

我和陈老师原不相识,在网上看到陈老师的录像后,主和陈老师联系,要求上山请教。陈老师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之后多次电邮询问上山的行程安排,陈老师每次都很快回复,还主提出代购北京至潍坊的火车票。在潍坊车站和陈老师见后,竟有一见如故的感觉。我想这是因为陈老师特别平易近人,完全没 有大师的架子,就像老朋友一样待人的缘故。在潍坊吃完晚饭后,驱车上山的两个多小时行程中,车上的人大多饭气攻心,昏昏睡去。我和陈老师坐在后座,却聊了一路。陈老师毫无保留地回答了我关于太极拳的问题,实实在在,丝毫没有闪烁其词,故弄玄虚或者避而不答的情况,让人觉得和他无话不可谈。

其后的几天里,陈老师每天早上5点半,准时到玉兰阁前的石坪带大家练套路。白天不厌其烦地给大家纠正套路作,或者教推手技巧。为了让学生了解正确的作, 陈老师会先给你作出分解作示范,然后在你做每一个分解作时,逐一纠正你的错误,让你切身体会到什么是正确的作。在推手训练中,陈老师会用慢作演示如何通过自身结构的调整化掉对方的来力,并将自己的劲力导向你想要它去的地方,进一步说明正确的动作之所以正确的原因。

从理论到技术,深入浅出地反复讲解, 手把手地教,陈老师从不使用精、气、神等学生无法会的术语,而是用现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活中的例子,讲解太极拳原则的真正含义及其运用。

我和孙健都是第一次领教陈老师的功夫。陈老师对我们比较客气,教推手时拿住我们的劲路,使我们背势,失去平衡就算了。我知道自己的斤两,自然不敢跟陈老师使劲。孙健年轻力壮,而且十几年少林和太极的底子,不免想试试自己的功力,但每次都被陈老师轻易地发出。自己用力越大,被发出的越远,搞到他不停地摇头 说,“陈师傅劲儿太大。”两三天后,孙健开始了解到实用拳法的奥妙,不再说陈老师是靠劲儿大把他发出去的了。

Chris练过翻子拳,身素质好,又是陈老 师的正式学生,他上山后陈老师就经常拿他作示范,辄发出一丈开外,有时还要翻一个跟头才能站稳。

我因为初学乍练,底子太差,陈老师讲解的许 多内容无法即刻领悟,但却知道基本功是最重要的。陈老师总是说太极拳离不开正反两个圈儿,因此我几次要求陈老师详细讲解一下圈儿的练法。适逢陈老师刚刚添 置了一部录音录像材,正想试新,于是欣然允可,安排在一个天朗气清,阳光明媚的下午录制正圈儿练法祥解。当天陈老师兴致很好,讲解得非常详细,从开始站立的架子身各部分应注意的地方,到每一个分解作的要领,再到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一共讲了十几分钟。虽然以往陈老师的录像中也多次讲解正圈儿的练法, 但似乎都没有这次讲得详细。可是在重放录像时发现,录像的图像有倾斜,而且录音话筒的开关没有打开,因此画是无声的。好在我同时用自己的相机也把这段非常宝贵的讲授录了下来。现在我已经将这段录像下载到我的iPhone,以便随时随地温习。

陈老师自称不善言辞。在潍坊政府官员的招待晚宴上,陈老师受邀致词,推却不过,不免讲了几句。事后他对我说,从不在这种场合讲话。但他讲的几句话,虽然简短,却十分得。实际上,陈老师是很能侃的, 说起太极拳,他的话就滔滔不绝。每天晚饭后的闲谈,几乎都是他在主讲。有一天晚上,讲到他认识几个大仙,学到用外气治病的功夫。吴绍志不信,陈老师就让他躺在地上,用双手放在他的腹部约两分钟,然后问吴绍志有什么感觉,吴起身后说并无感觉。陈老师就又如法炮制Nic一番,Nic说感到腹部发热。搞到吴绍志疑疑惑惑,一心以为自己有什么问题,陈老师脸上不由得流露出捉弄人后非常开心的神色。

下山的前一天,闲谈时陈老师提到山上的蔬菜是自己种植的,羊和鸡也是自己养的,我忽然想起,曾在大青山网站上其他师兄的贴文中看到炸蝎子的照片,就问陈老 师为什么这几天没有吃过蝎子。蔡老师说那是因为马斯乔见不得那东西。陈老师说要有蝎子你敢吃吗?我说广东人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四条腿的除了板凳,没有不吃 的。我虽不是广东人,在香港呆了这么久,食性跟广东人也差不多了。大家接着转了话题,这时我看到陈老师走到一边用手机打了个电话,以为他在和他妹妹商谈扩建工程的事情,心中并没在意。晚上吃饭时,却赫然见到桌子 上多了两样菜:一盘是炒蚕蛹,另一盘正是炸蝎子。

我们下山的前一天,因为第二天就要分手了,大家聊到很晚才各自回房。第二天5半下楼练 拳,陈老师已在大厅。我看他睛里布着血丝,想起他曾对我说过每晚只睡四个小时,就问他是否睡得很晚,他笑笑说是啊,今早四钟才睡。我问为什么睡得这么 晚,陈老师说,赶着给你们做光碟呀。原来陈老师连夜将蔡老师教我们太极擒拿的录像制成光碟,好让我们今天下山可以带走。我知道陈老师此次上山,原为山上扩 建之事,陈老师的妹妹(大青山上的大内总管)经常在吃饭时找他去看图纸(吃饭的时候,陈老师原本是最辛苦的一个,因为他要担任马斯乔的翻译,因此吃饭的时间差不多比别人要少一半。),可他仍然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指导我们练拳,现在又牺牲本来就已经少得可怜的睡眠时间为我们制作光碟,免费赠送,陈老师却说得 轻描淡写,仿佛是理所当然,其深情厚谊令我感怀至深。

太极

这次上山,时间虽短,却改变了我以往关于太极拳的许多观念。

以前认为,练太极一定要松柔,越松越好,因为这样才能练出“内 劲”,才能内气敷布于身,最后从手上发出,击倒对手。上山后,陈老师看了我的架子,说你这是画道不是练拳,这么练出不了功夫。我问为什么,陈老师说你这么 练,全身悠,不是松,是软、懈,劲全是散的,不能贯通传导,因此无用。要想出功夫,先不要追求松,先要紧。

后来,我慢慢了解到,所谓紧 不是说肌肉紧张,而是结构紧凑。太极拳是用结构力打人,第一步是能够把自己的结构调整到一儿都没有,这样力才可以传导至全身任何地方。比如汽车,你不 挂上档,油门踩得再大,车子也不动,因为传系统中间有空隙,马达的力就无法传到轮子上。没练过功的人,全身各部位的力是不连接的,只会使局部劲,如打人 最多力从肩发。有些练过武功的,可以力从腰发,而太极拳则是力从足发。准确地讲,应该说是力从地发,借的是大地之力。打人如此,化人也如此。为什么太极高手可以将对方的巨力化解于无形,就是通过自己的结构调整,将对方的来力引到大地,所以自己完全不受力。对方来力落空,必然背势,处于脆弱平衡状态,此时只要 将自己的结构力施加于对方的重心,对方自然跌出。因为自己的力来自于大地和整个结构,自己虽未用力,其力甚大,对方力已出尽,其重心完全无力,故此必一击 而中。与其说四两拨千斤,不如说千斤打四两。这也正与孙子兵法所说“兵之形,避实而击虚”相合。

一般人所以结构松,正是因为关节太紧,好像零件生了锈,无法很好地咬合,力也就无法传导。练功就是要把关节练松、练开,而这是通过韧带的拉长完成的。韧带必须通过肌肉的收缩才能拉开,故此要想松,必先紧。初练时一定会有肌肉紧张的感觉。这是正常的,不要管它,但注意不要用多余的力,比如完成作需要三分力,那就决不能用四分。同时,作一定要符合太极拳的原则,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肩坠肘等,总的原则是三节的根节和梢节要有对拉之意,如百会和会阴之 间有对拉之意,肩和手之间有对拉之意,胯和足之间有对拉之意。这种拉长、撑开、向外膨胀的劲就是棚劲,好像是皮球给人的感觉,总是对应来力的方向,本身并无特定的方向。

实用拳法有一个十字真诀,叫做“ 收肘不收手,出手不出肘”,极其重要。收手时肘先行,手后随,肘尖要朝向自己的相对的乳头,这样才能合住劲,不松、不散;出手时手先行,肘后随。这样肩关 节才能不浮、不懈,手才能和腰腿连成一。

实用拳法还非常强调胯的作用。胯一定要打开,裆才能活。胯开裆活之后,就能够在重心不移不退的情况下,通过转腰松胯轻易在两足之间变换自己的力,使对方来力落空。 两膝要与之配合,前膝要合住劲,后膝要撑开。接手时,根节、梢节定 住不,中节调整(一般是手足不,肩、胯、膝调整),以完成化劲、蓄劲发劲的过程。(当然,高手的化、蓄、发可以是合一的)。

另外, 要做到身各个部分可以在整结构不的情况下单独。手时脚不,脚时手不。即在进退步时,与对方的接触不能丢,待脚下占到位后,手才可以移

刚开始按实用拳法的原则练习,会觉得非常累。那些作看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非常难。不是头顶丢了,肩起来了膝盖了,就是肘收 得不够,全身悠。而要想在全身大的结构不的情况下移局部肢,简直是太困难了。完全依要求练,一两个式子练下来就觉得疲惫不堪了。但正像陈老师说的,太极拳就要往别扭里练,只有这样才能出功夫。

下山

16日下午和蔡老师及Charlie一起下山。蔡老师从潍坊坐车回济南,我和Charlie则返回北京,3天后从北京飞回香港。此后一个星期都觉得浑身酸痛,极其疲倦,此是后话不提。
对我而言,此次山上是一个难得的经验,我不但享受了一个让人筋疲力尽但却令人非常愉快的短暂假期,更让人高兴的是我找到了一个真正的明师。我期待着从陈老师那里学到正宗的太极功夫,并能对实用拳法的推广略尽绵薄之力。

统计: 2744 总浏览,

大青山学拳记之一上大青山》上有 1 条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