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均生的太极人生

问:洪老师是谁?

HongPipe答:我的老师洪均生。是陈氏太极拳十七代嫡传宗师陈发科的 早期入门弟子之一。祖籍浙江省宁波鄞县,一九零七年生于河南省禹县,一九九六年卒于山东省济南市。按照中国的传统算法他享年九十岁。在世时曾任山东省武术 协会顾问、济南市武术协会主席、山东大学武术协会顾问、济南武术馆高级顾问、美国华林派顾问、美国传统武术协会高级顾问等。

 

洪均生自幼多病,从一九三零年到一九四四年他在北京跟陈发科先生学习陈式太极拳。是陈发科宗师的唯一的一位从学十五年的嫡传弟子。颇得陈发科公真传正宗之三昧。洪均生一生毫无保留地投入了对陈氏太极拳的 继承和发展。直到一九九六年去世为止,洪均生的一生充坷,但是他毕生对太极拳的追求达到了一个完整的太极的一生。他的武功达到了登峰造极、炉火纯青 的地步。洪均生的太极拳传遍包括济南市、山东省、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在内的近三十个地

ChenWithHong

区。从一个普通的药罐子成为了世界著名的陈式太极拳一代明师。洪均生 的一生是一个普通的人的一生。他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老人,一生中大多数的时间(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八五年)都生活在济南市一间七十二平方尺的陋室里,与世无 争。用了六十六年的时间学习、练习和研究陈式太极拳,用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写下了太极拳巨著[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这种普通其实是一种传奇、是一种非 凡。

洪均生是一位极其平常的非凡人物。为什么说他既平常又非凡呢?因为他的一生是极其平常和普通的一生,没有做官,没有发财,没有成名,更没有什么艳史。 其实,他的一生比这个还要平常。每天都过着一样的生活:凌晨起床去公园教拳,中午回到家吃完饭又有学生登门求教。晚上也有学生来学习。

洪均生04-5

尽管如此,洪均生的一生是非凡的一生。这是基于他给我们留下的遗产。他走后,给我们学习陈式太极拳的人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丰富的遗产。这笔遗产是无形 的,是他做出的那些常人所做不出的事情。他终生默默无闻,与世无争,时刻遵循着他的老师的教导,严守着那几百年的先哲定下的陈式太极拳的规矩。他从不说 教,完全用他自己的一举一来教导、指引他的学生们。这样简单的事情,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已经找不到。所以,他是一个非凡的人。他做到了知难行易、删繁就 简。达到了道家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境界。另  外,他的陈式太极拳的功夫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绝非常人能及。这是他非凡的另一个原因。

问:洪均生跟谁学的陈式太极拳?

答:上已经提到了,洪均生是跟陈氏太极拳十七代嫡传宗师陈发科先生学的拳。陈发科先生是陈家十七代的衣钵传人,也就是传拳给杨露禅的大名鼎鼎的陈氏太极拳十四代宗师陈长兴的曾孙。陈发科先生于一九二八年被邀来北京授拳。第一个正式将陈式太极拳传出陈家沟外。洪均生老师就是他的开山的大弟子之一。洪均生追随授业恩师十五年之久。是陈发科公弟子中唯一的一个随学如此长久的门徒。

陈发科宗师女儿陈豫霞-和洪均生

另外,洪均生老师还以幽默故事给我讲过他的另外一位神秘的老师。有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回家的路上经过一个漆黑的小巷。正走着,突然被一位“太极拳高 手”一下子打倒在地上。他爬起来后,对这巷子里说到,“请问高人尊名大姓?你的功夫,只在我师父陈发科之上,不在他之下。”不见回音,他开始在被打倒的地 方四处摸索。摸来摸去,摸到了一块水淋淋、滑溜溜的西瓜皮。他立即对西瓜皮做个揖,说道“西瓜皮老师,我一定会去好好练习你今天教我的跌法,不辜负你的教 诲!”

洪均生

这虽然是一个洪均生老师常给我们学生们讲的笑话,可是这里包含了很深刻的太极拳的理论。人要去轻轻地碰那西瓜皮西瓜皮不会受伤,人也没有问题。可 是,要是人将全身的重力和速度都用到了那西瓜皮上,人就一定会摔倒。力量越大,摔得越重。那西瓜皮其实什么也没有做。这个故事使我们窥视到洪老师研究、学 习的方法。洪均生老师还常说,太极拳是由陈家沟的先辈创造的,这只能是一个比喻,不是绝对的。一种像陈式太极拳这样高深、奥妙的拳种,是不可能由一个人在 真空里想象出来的,它一定是成千上万的人在漫长的生活中慢慢总结和积累的结果。它源于生活。所以,洪老师同样的每时每刻都从现实生活中摸索、寻找有关太极 拳的答案。他总是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上的万物都是他的老师。

问:学习洪均生老师的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呢?

陈中华同洪均生1994

答:保持了陈式太极拳的传统。陈式太极拳是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的瑰宝,我们现代人有义务使之传播、发展下去。对于陈式太极拳爱好者和推广者来说,学习 洪老师的陈式太极拳就更有价值了。通过学习这门拳法,我们可以管窥陈发科公的陈式太极拳的原有风貌之一二。难道还有比这些更令陈式拳爱好者足的事吗?能 够得到很高的武功。洪均生老师的“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继承了陈发科公的正宗陈式太极拳的全部精华,是洪老师随师学艺十五年,不懈练功六十六年的艺术和武 功结晶,包涵了很探奥的易学哲理和高深的武功,习练这门功夫,一经得法,可以进入太极拳高层次功夫的殿堂,得到梦味以求的炉火纯青的功夫。能够得到健康长 寿。洪均生老师学拳的目的是为了健康,并不是为了高超的武功,通过多年的陈式太极拳的习练,他的健康回复了,成了一个健康长寿的老人,在中国这个寿命并不 高的国家里,在他一生生活困难,几次饥饿成半瘫痪的严峻环境下,他健康地活了九十年。我是从一九七九年开始跟洪老师学拳的,学拳一开始的目的也只有健康两 字。在别的地方已经讲述过了我幼年时的病状,再次不再赘述。我从一个大夫定案不能活过十三岁的短命之人,到了今天四十三岁才健康地进入了太极拳的大堂,也 是太极拳的威力。

洪均生正手圈

另外,作为一种育性竞技运,洪老师的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还有特别的地方。就是习练这种拳术的人不会受伤。仅在济南市,就有几千人学习陈式太极拳,其练法和推手法都似乎是一种具烈的危险运动,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因失误而受伤,从来没见一个人有膝盖的创伤。我自己也已经在加拿大和美国教拳近二十年了,也没有发生过受伤事故。总之,学习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有益于身心健康。能够将人“从一个药罐子变成一个名拳师”。

我今天给您讲的这些只不过是一些皮毛的东西,不能代表洪老师的武功和武德。希望能通过这一肤浅的了解,初步对洪老师有一定的了解。我说的不对的地方,希望太极拳的同行们加以指正。

问:洪均生老师对陈式太极拳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答: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回答你的其它问题时已经提及了不少,但现在可以其地再谈一谈。

洪均生02-2

第一、洪均生继承了陈发科这一枝的陈式太极拳的传承。为什么这样说呢?陈发科一九二八年离开陈家沟去北京开馆传艺,一九五七年在北京去世,历时二十九 年,他离开陈家沟的时候,已经四十三岁,可是,从目前所知道的书文字和口头流传中,只有陈照丕跟他学过短时间,没有任何其它陈家沟的人承认直接跟他学过 拳。他在北京的二十九年的教拳历史中,可谓桃李天下,但按照一九八〇年的统计,能够证明是他的门徒并练习或教授过陈式太极拳的人只限于如下几人:洪均 生、许禹生、杨小娄、李剑华、唐豪、刘慕三、沈家桢、顾留鑫、李经悟、雷慕尼、徐公伟、田秀臣、冯志强和肖庆林。当然还有他的儿子陈照旭和陈照奎,女儿陈豫侠。

大名鼎鼎的一代宗师陈发科,在京传艺二十九年,只落下了这么少的门徒,说明了这门武艺并不是轻易就可以掌握的。这些门徒中,有的仅仅学习四个月的时 间,是不可能真正得其秘传正宗的。有代表性的人,也仅仅有洪均生、陈照奎和冯志强三人。陈照奎师叔又不幸英年早逝,只有洪均生代表陈发科早年的拳法(一九 三零年至一九四五年)冯志强代表陈发科晚年的拳法(一九五零年至一九五七年)。

陈发科女儿陈豫霞-和洪均生在济南黑虎泉推手拳照。

我们学习他的拳法,就继承了陈发科宗师的陈氏太极拳。虽然不能说唯有陈发科的传承是正宗的陈氏太极拳,但是我们可以说,他的传承是正宗的陈氏太极拳的传承流派中的主要一枝。

洪均生和太极名家们

第二、洪均生发展了陈发科所传的陈式太极拳。洪老师常说“没有学会引起的差异是错误,学会之后按照同一道理在实际中有所改动就叫发展。”洪老师对陈式 太极拳的发展有两个方。一个方是改正了陈发科要改,但没有改的一些动作,这类改动的直接原因是陈发科讲拳的用法时,经常说,“这个动作是这样练,但用 的时候就要如此这般。”洪老师问陈公为何练法和用法不一样,他总是回答说他不知道。洪老师又问能不能按用法来练拳这样可以节省学生的时间他们可以一次成功 不用在一件事上花双倍功夫。陈公答曰可以。

在这里我推断我们经常见到的练法和用法的差异。我认为并不是古人不懂得两者要统一,而是因为他们故意这样做的。这样是他们保留一秘密的办法。学生虽然学了拳,但是没有老师给再讲解用法,学生是不可能自己悟出来用法的。等于是现代的知识产权的一种保护方法吧!

洪均生01-5

另一个方是按照陈发科所传的拳理,将套路中不合理的动作都改了过来。洪均生老师是这样给我解释的“理论是简单明了的,是要不渗水、不加沙地遵守的, 但人都是可以错的,所以老师练的对的地方,要学,老师做得不对的,就没有必要去学”在这一上,洪老师改正了一些陈发科讲的但是没有做的地方。举例说,陈 发科清楚地说明在做正圈时,肘在任何时候都要比手低,可是在练拳的时候,他有的时候就没有按照这一规定去做,当然在那个时候,由于历史和传统的限制,学生 们是不能说老师不对的。一九五六年洪老师再一次去陈发科公处改拳的时候,他向他的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陈发科公很客观地回答说有时他自己不注意,但鼓励洪 老师继续按照规矩去练习。

洪均生一路挂图

第三、由于洪均生老师的徒孙们在国家比赛中得到了优异的成绩,他们逐渐地开始被国家的重要机构聘用。这无疑将促使国家太极拳事业的发展。

他的徒孙、李恩久的徒弟黄康辉在一连夺得六届太极拳推手冠军后被破格招入北京育学院,

现在是北京育大学的太极拳权威讲师。全国太极拳界的后起太极 拳中流砥柱。徒孙、李恩久的徒弟谢业雷也是同样成了上海育学院的太极拳讲师。国家的太极拳推手的规则一书,就主要由他的主要继承人李恩久撰写。由于这 些,中国将来的太极拳的发展,一定有不少洪老师的心血和汗水。

洪均生肘底捶。

问:能不能给我几个例子,说明洪均生老师是怎么教太极拳的?

答:洪均生老师教拳有五十多年,教授太极拳的方式很多,但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

(一)、严守陈规。严格遵守陈发科的教学内容。从整上,洪老师所教的陈式太极拳,从每个方面都是陈发科所传的“陈氏太极拳”的原汁原味,这个传统没 有变。直到他快去世前,他还告诫他的徒弟们,不是按自己的感觉随意改拳,这套拳,世代相传,内容丰富,所有的技法和哲理都包涵在内,要从里面找,不能将这 老祖宗的传家宝丢了。

洪均生05-3

所以根据这一个原则,洪均生老师一生教的拳都是一个模式,他的一、二路拳法可以说六十多年没有改变。每招每式,都是一脉相承的陈发科 的拳法。这种教学法的另一个优是在整个系统内有一个上下、左右的连贯性。老师和学生练得一样,学生之间练得也是一样的,到其他的拳场去看看,他们也是练 得一样的拳。这样便于学生们中间的相互交流,大家有共同的语言。学生们的功夫长进的很快。

这种教学方法和环境,非常类似现代的大学内的教学和研究的环境。促进的知识的提高。减少了不必要的神秘和猜疑。

(二)、因人施教。在上课的时候,不管有多少学生,洪均生老师都耐心地一个一个地实地教学,在他未教之前,学生可以先从别的学生们学套路,但他都要一 个个学生、一个个动作地改正。在教每个人的时候,不一定用一样的方法,方法要按实际的情况而决定,不能一概而论。这些实际情况包括学

洪均生单鞭

生的身条件、练功的 时间、文化程度、适合的学习方法的种类等。在每一个人来说,都以为老师是千篇一律的教学。只有少数的几个人因为在多种不同的情况下跟着老师学习,所以才知 道老师并不是对每个学生都用一样的教学方法的。我很有幸在很多的环境下听取老师讲课,觉悟到了这一。另外李恩久师兄对这一也是很清楚的。听恩久师兄 说,有一次他在给学生讲课,另一位师兄也在场。他讲完课后,那位师兄很不理解为什么李恩久讲的内容是他没有听到过的。李告诉他说是洪均生老师这么讲的。这 位师兄跟随洪老师很多年,并且还经常给洪老师做助教,很不明白为什么他没有听说过这些东西。那是因为李恩久师兄在本门师兄弟外,还经常陪老师见外地及外国 来的学生,所以他听到的东西就不一样。

洪均生03-1

(三)、系统教学。洪均生老师教学的步骤是,先教基本功,再教套路,套路练好了,再教推手。也就是按一个简单的模式,由易到难。在功夫的层次上,也是 由简单到复杂。为了清楚地做到这一,他把整个一、二路拳归类,将类似的、相关的动作共分了二十类。他这样把陈式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分类处理,找出了陈式拳 的内在的规律和逻辑,使之教学有理论、学习有目的,练功有方法。举例说,白鹤亮翅类的动作只关系到两手的配合,几乎和腿脚没有直接的关系。这一类的动作有:套路中一路第六动作、第二十二动作、第六十三动作、的白鹤亮翅;第四十一动作的小擒打;第五十一动作的玉女穿梭二路的第十一动作径拦直入和第十二动作的风扫梅花。

(四)、启发教学。洪均生老师从来不生硬地逼学生生吞活剥,每招每式,他都给举出类似的生活中的比喻,这样,学习的时候觉得很有趣味,容易理解,更容 易记忆。吃饭的时候,用筷子取菜是“正圈”。斜行拗步这个动作的双手上下开的动作(第五动作)被比喻为“从井中往上提水桶。”这样,我们很容易地理解了左 右手上下相随的概念和具的练法。

洪均生老师来自然地把他练拳的经验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我的妻子黄素珍跟洪老师学拳后,有不少人记不住她的名字,洪老师就风趣地说,“你们看见她,就想用针打黄连素。”后来大家都管她叫黄连素。这就是联想的学习方法。他的太太是一个聋哑人。他亲切地喊她为“哑巴花”。

洪均生:孙中华油画

(五)、严格要求。洪均生在教学时对学生们要求严格,按照陈式太极拳的要求,而不是按照学生的要求去教学。洪老师一开始就和学生讲得很清楚,他是为了 传授继承陈式太极拳而教,不是为了广招学生而教。练得不好、不对,他是不客气的,他都会直截了当的给你指出,他不会给你留面子的。由于这种教学方法,他的 学生和徒弟们都没有得过且过的思想,都能踏下身子,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地学习。那些想投机取巧的人,都不可能跟他长期学习下去。我在二零零一年在山东招远 市遇到二位练另外一种拳的师兄弟,他们告诉我也曾经去济南拜访过洪老师,但看到他六七十岁的徒弟们练拳的架式的时候,就知难而退了。

洪轮椅一九九七年来了一位曾经在济南跟着洪均生老师学拳的学生。是青岛人,在济南上大学时候跟洪老师学过。他跟我学拳一段时间后聊天时,我问到他为什么有那 么好的机会但没有把拳练下去。他说,“最难的是洪老师让我站在边上练画圈。我一连画了好几个月他也没开始教。整天站在那里像个傻子一样,我后来受不了 了。”我何尝不是有深刻的体会啊!

问:在武功之外,洪均生老师一生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答:洪老师的一生,用我们今天的人的看法来说,是悲残贫困潦倒的一生。可是,洪老师一生乐观,从来不消极,无论条件多差,生活多困难,他都热爱生活,按照他自己认定的人生观和道德标准去生活和为人。

洪均生一路视频图在他的幼年,他的家庭很富有,在包括北京在内的很多城市,都有他家的商号。所以年轻时他就随父进京,他在大学里读中国文学。那时,陈发科刚刚去北京。 临时住在螺马市街的中州会馆内,条件很差。有时,洪老师就请陈发科来他家住,一住就是几个月。等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洪老师的家 业开始破落。日本军国主义气数快尽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不能给他支付任何费用,他全家人一起被赶出了租赁的房舍,搬进了陈发科的家,尽管他们恩如父子,全 家人都住在老师家总不是个好办法,四个月后,洪老师告别了他的师父,携全家来到了济南谋生。

洪均生搂膝拗步

阴差阳错,就这样人不由己,洪均生被命运所抛弃,无论是否情愿,洪均生的一生,注定了是潦倒、不得志的一生。他生活在“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的 绝境中,一如既往,洪老师没有气馁,没有丢失生存的信心和勇气,他面对现实,顽强地生存下去。他在大明湖边的一个楼边打起了一间陋室,只有七十二平方尺, 也就是比一张床略大一。一个大千世界,竟无洪均生的安身之地,他就在这块寸土上,过上了“神仙”一样的无悠无虑的平静生活。他开始了他的耕耘,也就是传 播他的师父陈发科的太极拳。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地生活着,用他的真实功夫、真诚感情一个一个地感动了他的学生,一步一步地,他的事业开始发展,这一小片 土地上,开始开花、开始结果,一九八二年的时候,在济南己经有七十二个场所有人教授他所传的陈式太极拳。在他的一首送给友人的诗词中,他胸有成竹地写道, “愿把泉城变拳城!

洪均生一路动作拳照。

十年代初,由于学生越来越多,洪均生老师的生活也开始向好处改变。来学习的日本人三番五次地要求到洪老师家做客,每次委的“陪同”都有理由婉言谢 绝。后来中野春美再三要求,并且要拜洪老师为干爹。委才没有办法拒绝。他们安排将洪老师家搬到了菜市新村的一个公寓内。洪老师才过上了济南市的一个普通 人的日子。可是他己经习惯了他的生活方式,没有因为这些而改变。他照样每天走路去黑虎泉拳场。在家里,他的妻子照样养着鸡。他每天抽“汉烟”,极少喝酒, 不参加宴会等带有浪费性质的活动。直到他去世的时候,他没有任何家产留给他的后代,只有那顽强的生活精神和丰富的陈式太极拳法。

洪均生大红拳

问:都有什么样的人学习洪均生老师的拳?

就洪均生老师自己来说,他的学生来自各行各业。我所知道的,小的有八岁,老的有七八十岁;有病号、有专业运动员(李恩久)、有工人(刘成德)、有军人 (萧明魁)、有大学学生(蔡生业陈中华)、有大学教授(何淑淦)也有外国朋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对于学习他的拳,洪老师是这样说的,“聪明 人不能学,他们会自己觉得已经明白了、会了,其实没有那么简单。真正的傻子也不能学,他们没有具备学习和理解的能力。只有那普通的人,又有一种傻乎乎的持 之以恒的毅力,能将这套拳学好。

洪均生大红拳背面

我所认识的洪均生老师的徒弟们,都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跟洪老师学拳的。他们都是不图名、不图利的人。前面已经说过了,在八十年代之前,洪老师是“历史 反革命,”是被历史所遗弃的人。

洪均生披身捶

那时候跟着洪老师学拳有丢掉工作、被打成反革命乃至于坐板房的危险。济南许贵成师兄是洪老师最早的徒弟之一,他跟洪均生老 师学拳,就被谈过很多次话。但是许师兄坚持真理,不去理会这些阻力,成为洪老师最长久的学生。

洪均生猿猴献果

菏泽师范学院教授何淑淦师兄是洪老师的第一个徒弟,并且亲自 跟陈发科师爷学过一年多的拳,他的确后来被打成了右派反革命(不是直接因为洪老师),他在牢狱中十八年还坚持练拳。七十年代萧明魁(山东乳山人)是个革命 军人,他从四川几千里路找来济南,投入师门后,不怕被军法处理,成为了洪老师的爱徒之一。李恩久是济南市有名的武术家。他从多次获得全国武术比赛的金牌, 又是济南市郊区育馆的馆长,后来还当了济南市武术馆的馆长。他是带艺拜师的。终于成了洪老师的衣钵传人及二代掌门人。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问:能不能谈谈洪均生老师的武德?

答:以我所看,洪均生老师的武德,犹过于他那高超的武功。怎见得?试问:当今之世,谁不贪钱?谁不图利?谁不想去当那大官达人?在济南市和山东省内, 洪老师的门下少说也有几千。要说揽钱,他可以很容易的成为富翁。但是,他却不是那样的人。不说别人,我当年跟着洪老师学拳,没有缴纳过学费。只不过有时极 少次给老师送吃的东西。反之,我经常在老师家吃饭。最后一次是在一九九四年三月二十六日早上七在老师家吃的喇叭花师母做的饭。据我现居澳大利亚的师兄 吴仕增讲,他在一九八四年去济南学拳的时候就直接住在洪老师的家里(那时已经搬进了公寓)。临走的时候吴师兄要给老师点钱表示谢意,老师好坏都不收。勉强 收下后又以吴师兄的名义捐给了另外一个事业。这一点我是深有会的。

洪均生老师常说,做好事不吃亏,对自己有好处。自己有一个馒头分给五个学生吃。他们饿了没有东西吃的时候,你是帮了他们,可是将来,每个人拿了一个馒 头回来给你报应,你就有了五个馒头吃。按理来说,洪老师是陈发科的大徒弟,在师兄弟们中那是应该有身份的。但是,洪老师从来不以“大”字位居,总是很谦虚 地对待师弟们。他的徒弟们中所有经济上允许的,他都派他们去跟陈发科的其他的徒弟们学习。他的大徒弟何淑淦就被派去亲自跟着陈发科学拳一年多。最老的徒弟 徐贵成就被派去北京跟冯志强师叔学的刀术。他的另一个徒弟萧明奎怀有家传绝技“牛郎棍”。他看到后大加赞赏,命徒弟们都破例从学之。这种精神,很值得现代 这个充竞争的大鱼吃小鱼的社会中的人学习的。

中国的武林中素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然而,在以金钱为生活标准的现代社会,“尊师重道”只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洪老师的武德,基本上可以说是传 统式的。也可能是因为陈发科是他的唯一的师父,他对陈发科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尊敬的态度,就连他快要去世的那几年里,他都一直坚持告诫学生们一定要严格遵守 陈发科师所传的规矩去练习,绝对不允许望文生义,想入非非,自以为是地去对待陈发科公传的这套拳法。这种态度,可以说是他的教学方法中的一部分,也完全可 以说是由于他对陈发科公的尊敬而产生的。我现在正在按照洪均生老师的遗愿和他的家人的嘱托翻译出版他的[陈式太极拳使用拳法]一书。在这本书里,洪老师在 阐述他的拳法的时候,将每一个动作的来龙去脉都讲的清清楚楚,每一个和陈发科教他的不一样的地方洪老师都作了说明。他怕自己的东西被误认为是陈公的东西。 这是一种严格的治学态度,同时也说明了他一生对他的老师的敬重。

另外一件使我觉得洪均生老师对他的老师陈发科充满了真挚的尊敬的事是他常常告诫我们这些学生们,一定无条件地在所有环境下,支持、帮助和保护陈发科公 的家人及传人。他说“陈发科老师毫无保留地将陈氏太极拳传授给了我们这些外姓门人,那我们就只能责无旁代地去发展它,宣传它,使之广泛传播,我们要知道陈 家对我们是有恩德的。我们一定要报答。

洪均生老师对他的师父的感情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他和陈发科的女儿陈豫侠的友好关系。洪老师在陈发科去世后,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姐妹一样对待陈豫侠。洪老师 将陈豫侠邀请到济南,由她亲自教授了陈发科亲传的陈式太极单剑。洪老师为了照顾他的妻子,几乎终生不离开济南,但陈豫侠每次来济南,他都兴致勃勃地陪同他 的小师妹去登之岳之尊的东岳泰山。陈豫侠也非常高兴每次来济,说她觉得每次来看到洪老师练拳、推手,就像是他的父亲当年的英姿再现。

尽管洪均生老师一生希望隐声弥迹,决不追求名利,他的高超的武功和高尚的武德还是使他在山东省及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但这点名声,都是他一天天,一 件件的积垒起来的,没有吹鼓手的操作,也没有媒介的宣扬。从五十年代开始他初被武林界认可到八十年代他的拳法得到世界的公认,他的太极拳的发展经历了漫长 的路程。正因为此,洪老师从不傲娇。终生一如既往地做他的陋室老人。

洪均生老师总是本着“如己不从,勿使与人”的原则和人相处。七十年代初,洪老师患上了瘫痪症,主要是因为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的时候他没有饭吃,饥 饿留下的后患。大夫说他需要有人长期照顾,观察一下,少说一年,多则三、五年才能恢复。并有可能不能恢复健康。为了减轻对学生们的负担,洪老师决定回河北 省老家疗养,由他的长子洪友仁负责照顾。当时洪老师委托两位门徒负责大明湖的拳场的教学工作。这两个学生就高兴的上任了。到了第二个月,有个学生提出了交 学费的问题。洪老师在教的时候他是从来不收学费的。但是现在换了老师了,所以众人就委托了这一位来和这两个门徒交涉。由于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都很困难,是 有名的穷光蛋。他们就决定少收一点来弥补他们的生活。他们决定一个人每个月交纳一元钱的学费。这在当时来讲也是合理的。那时有八十个学生,钱一收上来,正 够了八十元。这两个门徒都非常高兴,没有想到教拳还能赚这么多钱呢!两个人就将这钱分成了对半,一半寄给了洪老师的长子,剩下的一半他们两个就有平分了。 钱的确是个有诱惑力的东西,这样过了两个月,这两个门徒就不知不觉地鬼迷心,被这财给慢慢地吃了良心。

事与愿违,第三个月上,洪均生老师就痊愈回到了济南。等洪老师在大明湖的拳场上又开始教拳之后,这两个学生就开始密谋将这个拳场占为己有。一天早上, 他们两个商量好了要对洪老师发难。在洪老师讲解用法的时候,他们问如果有两个人同时发招,如何对付?其实他们想好了这个办法,是个万全之策,失败了也不丢 脸,向老师请教问题么。如果洪老师给他俩打倒了,那没有可说的,洪老师就没脸再在这个拳场教了,他们俩自然就取而代之了。没有想到,他俩一出手,洪老师就 从他们的力道上听出了他们的企图。原来人的动作都是由意念指导的。在高级的状态下,并不是力的竞技,而是意念的争斗。洪老师知道了他们的目的,那就很容 易对付了,结果,他俩双双被洪老师制服了。两人都落下了一点不重的内伤。洪老师这样做是为了让这两个学生清楚无误的知道他们的意图已被识破,并且已经得到 了相应的惩戒。他的手法如此神妙,在场的学生们没有一个人看得出这中间的奥妙。

当我听说了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去问过洪老师。他一开始不承认有这桩事,说这类的事情传来传去只能引来孽端。后来,在讲到如何对待别人的不公时,他说, “我没有伤他们,那是因为,如果他们赢了,那我这辈子可能就没有饭吃了。脸也丢尽了。我当然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的身上;但拿自己的心去比别人的心。 他们失败了,何尝不是一样的结局呢?所以我不能伤他们。”从此,这两个学生追随洪老师左右一辈子。

问:我们在书本和传说中听到了很多有关太极拳的名家诸如杨露禅、陈发科等的神秘般的功夫的故事。现在我们已经没有机会去见到这样的太极拳大家。洪均生老师作为陈发科宗师的嫡传大弟子,那么他的功夫一定有常人所非能及的地方。您能不能谈谈您所了解的洪老师的功夫的故事?

答:这一点是比较难回答你的。原因是我们比较了解我们常见的高级功夫但不太了解炉火纯青的功夫。所以,对这种高深的功夫很难去用我们常人的语言表达出 来。另外一点就是:洪老师功夫高,思想境界更高!他的武功绝对不是用来显耀自己的。他没有任何表现自己的愿望,他的生活态度是与世无争,藏而不显。所以我 们只能偶尔有机会窥视到他的功夫的一点皮毛,这只能是九牛一毛而已。我自己跟洪老师的时间比较短,入门时他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老人。所以我一直抓着所有的机 会向年长于我的师兄、姐们了解洪老师年轻时候的武姿,以企望能对老师的武功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在,就让我根据我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听师兄弟们给我说的谈 谈吧!

(一)、我的一位师兄是中国十大著名陈式太极拳大师之一。他其实是陈家的女婿,等于说是半个陈家沟人。早年他就跟陈照丕先生学拳。他是陈照丕先生的嫡 传弟子,他比四大金刚学拳还要早。那么陈照丕是谁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陈发科宗师的侄子。也就是因为他的邀请,陈发科才离开了陈家沟去北京开馆授拳,创造 了陈式太极拳现代史上的新的篇章。陈照丕是因为被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邀请去南京作为总统府的教头才离开北京的。那可是一个显赫的地位,不是碌碌无为的无名 小辈能祈望得了的!陈照丕去世后,我这位师兄并没有就此止步,他继续求学于陈发科宗师的小儿子陈照奎老师的门下。陈照奎老师作为陈发科的儿子,可想而知, 一定有家传的、别人可望不可得的功夫。事实也正是如此,陈照奎的太极拳擒拿术那时可以说是无人可敌。陈照奎老师临去世前,一再嘱咐他去山东济南拜访他的师 兄洪均生。就这样,他来到的洪老师的门下。

二零零二年一月一日在济南市,师兄亲自对我说,“咱老师的工夫那可是不得了的。我可是见过世面的人。就连我自己的师父陈照丕和陈照奎都算上,都无法和 咱老师比啊!当我第一次来到济南的时候,洪老师没有高谈阔论,一出手,就把我从屋里打到了屋外。只那一下子,我立刻就明白了。功夫这东西是一山比一山高 啊!洪老师把我隔着沙发和其他人从小小的门口打到了院子里,没有碰倒任何东西,我也没有受到任何创伤,他的工夫不是高的问题,而是妙到了极点。”

(二)、一九八二年春天的一个早上,练完拳后,我陪洪老师一起回他的住处。当我们走到青龙桥的时候,一辆自行车朝着我们直冲过来。那个骑车的人可能是 慌忙了吧,他的车怎么也不听他的使唤了,摇摇摆摆地对着我们就冲过来了。因为我们都在那座小石头桥上,没有地方闪躲,只见洪老师从容不迫地一手就把那自 行车的前轮给抓住了。那自行车把上的货篮里还放着一个刚买来的泥瓦盆。那人吓了一跳,瞪直看着洪老师不说话。我当时也没觉着什么。可是后来一想,才意识 到将一个飞速行使中的自行车的轮胎一把抓住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三)、我在济南的山东大学读书的时候,还很年轻,喜欢的是武术类的外家功夫。虽然也开始学了太极拳,但并不只真心实意地。我决定跟着洪老师学习陈式 太极拳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有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和我的小师弟李崇亮在黑虎泉公园上看到了洪老师的真实的功夫,才有了这样的决定。事情是这样的。那时我们 亲看见一个六段空手道黑带高手向洪老师挑战。当然口头上说要亲自验洪老师的功夫。洪老师认可。那人又问允许用什么招式。洪老师答曰不拘。只见那人摆出 架势,运足了劲道,照着洪老师的胸部一拳打来。只见洪老师临危不惧,若无其事地向他一瞪,他就双脚离地,向后飞出三米多远。他返回来,又试验一次。又照 样被发到了原来的地方落下。三次后那人放弃而止。我跟崇亮两人离开他们几尺远。看得真切。但只看见洪老师的肩膀似乎略微动过,别的什么也没看见。这不仅仅 是将对方击败。这里面的精密程度显示出了他的功夫的层次。

(四)、我在济南有位师兄,他过去练过摔跤,后来身受伤后才开始学习陈式太极拳的。他的悟性不错、学习手法很快。在极短的时间他就成了济南陈式太极 拳界的佼佼者。一天,他在洪老师那里又滔滔不绝地讲述他的能耐,洪老师好奇地问他,“你这个动作是怎么使的?能有这么大的威力?”这师兄一时兴起,将他那 手法用在洪老师手腕上,洪老师只一转手,他就笔直地窜上去,落下时落在洪老师的床帮上,将二寸厚、五寸高的木床帮拦腰折断了。从那以后这个师兄就不在别人 面前夸口了。

(五)、许贵成师兄在七十年代初的时候跟洪老师每天晚上在英雄山上练拳。有一天晚上他带了一个朋友来学拳。那个朋友身高一米八五,是那个时候济南市的 一个著名的拳家,又是济南市武术队的队员。他看到许贵成和洪老师推手的样子觉得很有意思但没觉得洪老师有什么特别的功夫。就要求也试一试。洪老师就和他推 手。其实不是推手,而是试验他教给许贵成的动作。那天晚上天非常的黑,没有月光。他觉得洪老师并没有多少力,可能是许贵成没有功夫吧!所以他才让洪老师发 来发去,像个小孩子一样。想到这里,他就对着洪老师的肩膀突然发力猛推下去。可是他一下子就向上窜了上去。当时没有说什么,第二天早上的时候许贵成碰到了 他家附近的老朋友老李。他是附近有名的推拿师。他对许贵成说,“你老师跟人交手出手这么重干么?昨天晚上你看把老刘的手腕子都几乎打断了。”许贵成说, “不对啊,咋天晚上我在那里,是我带大刘去的,当时什么事也没发生啊!”老李说,“当时是没有什么,可老李回家后,手腕越疼越厉害,到凌晨三点,他就坚持 不住了,跑来我这里敲门,你看,闹得我一晚上都没有睡好。”这件事洪老师知道后,心里很难过,派许贵成去看望了大李。自那以后每当有外来推手的都要预先说 好,对洪老师发劲要先通报,否则会受伤的。这事听上去可笑,可是实际地说明了洪老师武功的高强。我跟随洪老师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听到洪老师伤人的事情。他 也从来不以他的高超武功自居。

(六)、我一九九一年带加拿大徒弟余永安回到济南的时候,有一天下午我在济南武术馆里练拳。正巧有一帮日本人也在那里学习。我就过去在一边看。那时洪 老师已经下肢瘫痪了,所以大多时间都是坐着讲课。在讲解一个动作的时候,那个新上任的日语翻译不懂太极拳的术语,无法向洪老师说明白日本人问的问题,一急 之下,他就想抓住洪老师的胳膊来解释。洪老师当时面对着日本学生,没有看见他在一边上来了。只见洪老师的手一扬,这个年轻的翻译就从那些日本学生的头顶上 飞到了练功房的另一头。我们在场的人都吓惊了。后来我们找到了旅行社的经理,告诉他以后可一定不要忘了事先跟翻译们说好不要随便动洪老师,要动他的身应 该预先打个招呼,否则会出事故的。

问:你认为洪老师的拳架应该算是哪种?

答:首先,我们应该要搞清楚一点,就是有大架、小架、老架和新架四种分类。在新老架内,又有陈长兴的新架和陈发科的新架之别。洪老师练的,按师兄手上的传自陈照丕的乾隆二十八年(1764)陈家手抄本拳谱,是陈长兴教杨露禅之前的拳的老架。白鹤亮翅搂膝拗步初收、斜行拗步、再收、前堂拗步、演手红拳这个动作的组合就是陈长兴一开始的老架的排列。现代人的拳中没有。有关大架和小架方面,有人说洪老师的拳术像小架,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但这只不过是从形式上讲,从实质上看,洪老师的拳还是大架类的。

问:洪均生老师的拳法的特点是什么?

答:洪老师的拳法的特点就是他突出的表现了陈式太极拳的原有面貌。这里只谈几点加以说明。

1.清楚地说明了本拳法的“规矩”。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拳界的一个通病是无一定之规。这样,师父的拳总是会变来变去,学生们就只好猜来猜 去,不是按照归律去学习,而是盲目地崇拜、顺从老师。更有甚者,在这种环境下,谬误反而被尊为“秘密”。洪老师教拳,重新按照陈发科公所传授给他的拳法, 分类归纳,总结出了拳法中的规律,教学生的时候就有法可依了。所以,日本学生们曾经说,“跟洪老师学拳很多年,在录像里看到几年后他练拳时的每个动作都和 过去完全一样。脚都能每次落在同一块石头板子上。”这似乎有点夸张,但完全概括了洪老师治学的精神。我们这里之举几个例子说明洪老师都定下了些什么样的规 矩。1。拳的基本功是正反两个太极圈。学生一开拳,就要先把这两个圈搞清楚了。这两个圈就像是盖房子用的砖头。没有砖头,就不可能盖起来砖头房。这两个圈 练错了,那所盖的房子将来一定要倒塌。2。出手手领肘;收手肘领手。洪老师的规矩中,大多数的内容都是太极拳界众所周知的,但也有一些是外界不了解的。重 要的不在于内容,而是在于是能不能做得到。

2.强调技击实用,不空谈“精、气、神”之类的无法证明的东西。对于洪老师来说,精气神之类的说法,本身对与错是无关紧要的,学习陈式太极拳的人,不 能溺于这类“空谈”之中,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首先将一些关健的、具的、有规范的东西搞清楚、搞明白、学好、做好。这种求实做法,一是“横平竖直”、 “规规矩矩”,二是“以功论法”不“纸上谈兵”。这第一个提法是指的首先要把拳架练好。第二个提法是讲,解释拳法,要用实际推手的效果,不要只讲大道理, 或者“拿着鸡毛当令箭”。

3.提出了“公转和自转”这个概念。公转和自转这个概念其实就是太极拳中的螺旋缠丝这个概念。这一新的提法,使练拳的人能更清楚地理解如何去做到螺旋缠丝。否则,螺旋缠丝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4.解决了“双重”的问题。双重就是没有分清阴阳。阴阳不分,无论是只阳不阳,还是只阳不阴,都会不练拳和推手出现僵劲,洪老师进一步清楚地解释,双重不是重心落在了中心,而是上下、左右阳阳不分的结果。

5.区分了睛的阴阳关系。我们在练拳中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是上身左右摇摆,难以控制。洪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因为“随手动”这一错误而造成的。睛 要时刻紧盯目标,不要左顾右盼,用这种练法,和身的阴阳就轻而易举地分开了。同时睛本身的阴阴并不是到处乱看,所谓往左看是阳,往右看是阴,而是一 个睛视线的焦矩的问题,盯住目标阴阳相抱。这一点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拳种的关键所在。这个阴和阳的问题,各家众说不一。有的说先阴后阳,有的说一阴九 阳,还有的说阴尽阳来,更有的说半阴半阳。跟洪老师交过手的人,就会明白,那些名词好、坏、对、错都没有意义。跟洪老师一碰,你就没了法了。那感觉,不是 阴,也不是阳,也是阴,也是阳。根本就无法说清楚。

6.下塌外碾,收就是放,放就是收。陈家从老祖宗就知道下塌外。但绝对不是上浮下落。也不是往外推。外看矛盾,内观有方,这就是绝妙之处。洪老师的 拳法,处处现了陈式太极拳的这一法规。但这外表的矛盾,对于入了陈式太极拳门槛的人来说,却是最基本的入门练功的法门。

7.螺旋缠丝。此法意为加长,又为加强。决不是一味画来画去,转弯抹角,故作玄虚。不可抽,不可离,更不可断。知此,明理。不知此,不明就里。螺旋者,必有一定之规。中心不动不偏不倚,不倾不仰,劲发脚底,身自螺旋。非则就只能轻浮、摇摆、游荡。

8.勇往直前。一举动,乃螺旋缠丝般往前滚动。一动一得,不可得而复失。此乃缠丝运动的实质。

9.随遇而安,不偏不倚。犹如以量物,诀全在秤砣一物。大小轻重无关,关键在于长短距间。

10.争脉转关。这是陈家击技的内精所在。陈家的拳法要求我顺人被。我的劲路如何能够自然地顺呢?关键在于我一出手就要拿住对方的脉络,使其不得势, 不得力。和洪老师一交手,就有一种自己的手脚不灵、地面不平、鞋不合适、身上没有劲等等的相应感觉。我初学的时候,最不喜欢的是和洪老师推手,正因为以上 的种种原因。也就是这个特别的技法,历史上有“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这一俗语。陈家的太极拳,素有“妙手空空,鬼神不知”美誉。使这个拳法如此神妙 的原因,就是“转关”二字。那么,懂转关和不懂转关有什么差别呢?和洪老师推手时,转关是一个无时不在的技能,我们学生们都有很深的会。每当十分有把握 的时候,你顺劲发力推出,但立刻觉出己经晚了,他的重心和劲路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转移到了你最薄弱的地方,我们经常被这种“出奇不意”吓出一身冷汗。

问:洪均生老师的拳法和别的陈式太极拳老师们的拳法有何不同之处?

答:对于不懂陈式太极拳的人来说,他的拳表面看去和其他人练得不一样。严格的说,没有不同之处。但在小的细节上,的确有不一样的地方。总的来说,我认为,洪老师的拳法出手细腻,刚而不猛,柔而不软,气度非凡,真正严格地遵循了陈式太极拳的规范

问:你是怎么开始跟洪均生老师学拳的?

答:我进入陈式太极拳的殿堂完全是偶然的。一九七九年就读于山东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我们外语系那时是在东郊洪家楼的山大老校内。生物、物理系都在那 里。我跟物理系讲师李敦银老师学习弹腿、飞子拳、吴氏太极拳和查拳。当时有李老师的儿子李崇亮、物理系的学生李怀中,还有郊区政府的秦建生等,别的师兄弟 的名字现在都已经忘记了。

有一天,我的师兄秦建生说,黑虎泉那里有一个了不起的老人。那人头发都白了,但在济南这个界内无人是他的敌手。那时我年小不懂事,对太极拳没有了解。 根本就不相信慢腾腾的太极拳能打过长拳?就跟他们一起去起哄。我们这伙跑到了黑虎泉,只是装着学习的样子去查看这个老人。所以只是随便的跟着在那里比划, 并没有和老师打招呼。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去“挑他”的念头就不知不觉地无影无踪了。但始终没有见识到什幺高超的功夫。反而开始规规矩矩地跟着老师画起圈 来了。老师说练拳要先练基本功,那正反两圈是最重要的。我对那些慢悠悠的拳法实在不是很感兴趣,只不过就是硬挺在那里等着看真功夫罢了。

可能是在八零年后的时候吧,有一个春天的星期天的早上我没有一早就来练拳,而是在八点多的时候和我的查拳师弟李崇亮来到了黑虎泉,主要是让他看看我每 天一早都干了些什幺。正巧碰上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三、四十来岁的年轻人(后来才知道他的名字是蒋家骏)表演的二路炮锤。他那虎虎生风的 拳架使我很佩服。只见他练拳时,一会东、一会西,一会快、一会慢,一会轻如猫,一会猛如虎。那黑虎泉上的石头板子都给他跺得轰轰的响。我还特别注意到他练 拳时前面的右手明显发黑,像是很有内功的样子。尔后,有一个日本人向洪老师请教用法。其实,就是变相的挑战。在场的人都能看得出来。老师面带笑容的回答他 可以随便试验。那日本人一连试了三次都被洪老师弹了回去。我看不懂是怎么一回事儿。不知道他用的是什妖法,不见他动,只见那日本人每每被打得双脚离地,然 后向外飞出。虽然不动,但是觉得很奇妙、很神秘,但又不像是装出来的样子。等大家都走完了的时候,我在黑虎泉通往北边的解放阁的那架小石头拱桥上拦住了洪 老师。我向他正式提出了要跟着他学拳。可惜那个时候他没有答应我,但是也没有真正地拒绝我。他说“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不是别人的事情。我还管得了你学拳 吗?”

我回到了山大,把这个情况和几个同学说了,好朋友刘建出主意说,既然他没有正式拒绝,那就算是接受了。打那以后,我再去黑虎泉学拳的时候就内心里以为是真正地跟着洪老师学拳了。

当时有李宗庆、李恩久、山大的一位老师和他的8岁的女儿、一位年轻的女学生,她当时练功练得很吃苦,老师常说她是一个“饭桶”。因为她过去有病,不能吃饭,人长得很瘦,通过练拳,她又强壮又能吃饭,所以老师才这么叫她。

我的搭档是一位姓李的工人。我开始的时候,他已经练了一年多了。等到我的第二年和他推手时,他还是一点功夫都没有,可能是他看见我这后来者居上,不高兴了,以后就再也没有看见他。

问:能不能粗略讲一下洪均生老师的太极拳年谱?

答:我可以就我所知道的谈一谈。他的一生,就是太极拳的一生。只为了这么一个追求,别无它事。我把他的太极人生分为六个阶段:

(一)、入门太极。这是一九三零年到一九四四年间他随师陈发科在北京学拳的年代。

(二)、勤学苦练。这是他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五六年间在济南刻苦练拳,悟道、证道和得道得年代。

(三)、播种人间。一九五七年陈发科师去世开始,他独立门户,在济南开馆设教。这个“馆”一无名称,二无馆址,只是在大明湖公园附近、趵突泉和黑虎泉附 近的共公场地而已。在这段时间内,洪均生老师只能算是一位地方民间的太极拳家。仅限于武林中间。在外界,他还是一个无人知晓的老人。洪老师不懈地耕耘,按 照陈公的教诲刻苦地练功,不断地提高,他和学生们朝夕相处,忘记了社会,忘记了家庭,似乎是吃的、喝的、呼吸的和心想的都是太极拳。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这 是“教学相长”的阶段。终于教授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陈式太极拳门人。如孟宪彬、许贵成、李储功韩保礼、张联恩、李恩久、王宗宪、蒋家骏、何淑淦、李学刚、 詹定国、李宗庆、庞玉柱、傅景振、黄东芝、等等。这一个时期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末期。

(四)、一鸣惊人。到了八十年代开始,陈式太极拳在国内及国际上都开始受到重视。他的门徒们开始在国家的比赛上出露头角。李恩久任济南武术馆馆长,洪 老师任总顾问。李恩久的徒弟们先后在国家比赛和国际比赛上囊括总计一百零六枚金、银、铜等奖牌。他们是:徒孙黄康辉谢业雷、杜林功、王洪平、丁明业、武 丰田、菊泽鹏、李禄、郝平、方杰、于树刚、王天宇、葛学军、龚兆芹、陈慧、陈玉忠、许秉建、赵民、赵为民、张洋、侯德宇、赵璇璇、任昂琳、周磊、傅景梅、 崔波、陈强和王玉忠等。

(五)、著述立说。洪老师写书从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八八年,历时二十七年之久。在这之间曾经三易其稿,由于生活所迫几次缀笔。但他都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坚 持了下来。书定稿在一九八八年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不愿“误己误人”。洪均生认为很多太极拳的书,包括经典作品都是在作者的功夫和认识不很成熟的时候写的,很 有“差之分毫,谬之千里”的意味,他要继续完善他的书。等到不能再改的时候(也就是说他要去世的时候)才能出版。这样他就不会“愧对后人。”我在八十年代 在黑虎泉学拳的时候有好几次遇见一个出版社的人来跟他约稿。每次他都婉言拒绝。这本书的写作还有另外的故事。在他那简易的陋室里,晚上的床白天就变成了吃 饭的饭桌和写字的办公桌。他就是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地完成了这本几十万字的[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

(六)、老骥伏枥。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洪均生老师仍然想到的只有是陈式太极拳。九十年代命运又一次向他挑战。他中风了。后遗症是下肢半身不遂。从腰 带以下的部分不再听从他的指挥。八十四岁的老人仍然不服气。他又一次接受了命运的挑战。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又能练拳了!但是那只不过是他多年练拳的习惯 性的作用,除去练拳之外,他还不能自由走动。即使这样,他还坚持每天练拳。我一九九一年带徒弟余永安回到济南看他的时候,见到这个情景,很难过。于是不愿 意再去多打扰他老人家。晚上和严其淼去看他的时候,他抱怨我白天不去他那儿练拳。我偷偷地找借口到别的师兄那里练拳去了。他告诉我那个时候他还是每天在拳 上花费六个小时的功夫。每天早上韩保礼、许贵成、李学刚、李储功、刘秀文等都去练拳。他们一边练、一边按照拳理去分析研究。按照陈发科传的规矩做最后的改 动。

一九九五年洪老师的九十大寿的时候,学生们坚持给他过生日。在这个几百个徒弟、徒孙参加的活动上,他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走下轮椅和徒孙们推手。由学生扶 着他的腰,他还继续用手将两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们推出。这一历史的镜头由韩保礼的学生们拍摄下来。对一个九十岁的老人来说,这个时候己经不是一个功夫的高 低的问题,而纯粹是一种思想境界的展现。洪均生老师的一生,自始至终都是表面如一的,太极拳对他来说,不是一个职业,不是一个赚钱的方式,不是一个简单的 爱好,而是他的一切,是洪均生的生命。这一历史一幕将永远留在我们后学的心中。

2002年春陈中华、孟亚伦写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埃德蒙顿市凡奈斯营地太极拳培训班。

统计: 32639 总浏览,

洪均生的太极人生》上有 7 条评论

  1. 多年以后,一后学在课上听到老师讲其中的故事和阅读相关文章后,心生感慨思绪仿佛回到了以前,看到了一位慈祥,幽默,乐观,坚强…老人,不讲其功夫如何,单其言行品德让人…,

  2. 从此文章我看到一位老人 对真理不懈的追求 对社会无私的奉献 这种胸襟和豁达 堪与今古圣人比肩 向您致敬!

  3. 了不起的一个人!
    Reading his book about general guidance in taiji over again, I discovered that
    his theory about “uderstanding the energy” can be related to the
    newest theories in physics about the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e – double torus.
    The energy travels in a 3D spiral through a fixed point – a black hole.
    For this to happen it needs a fixed geometry named “vector equilibrium”.
    Another characteristic of such a structure is rotation and revolution.
    This structure is the same at the atomic level and at an astronomic level.
    These new theories matched perfectly with many old theories about description
    of universe including I Ching. Somehow it is related to this.
    It’s all about circulation of energy through geometry.
    To do this with the human body you need a fixed point and a structure of the
    body in a particular way. That ‘s why the battle is for geometry of the body
    through yilu:
    “From familiarity with the form
    will gradually lead
    To understanding the energy”
    So he decripted everything in the finest details for each movement,
    opening the door of myth:

    “He sees me as a mystery
    But is completely revealed to me”.

    He was also good friends with I Ching master Liu Ziheng who encouraged him to
    write the book. I imagine long discussions about all the phenomena
    implicated between two masters.
    When Master Chen Zonghua asked him about qi gong he replied that it is
    nothing about this. Of course, because it is a different method.
    The tough life of this Master was guided by the universal principles
    imbedded in practice:
    “Practice for precision
    You will gain the spirit”
    The fight is to adhere to these principles, to become something else.
    Everything is in the book and of course in the videos of Master Chen- without
    which I would have understood nothing from the book.
    Everything about theory. The rest is practice of the body .
    To discover this was a great lesson of humility for me .
    Even in a thousand years I could have never imagined such a thing. Never.
    Indeed it is an art.
    Amazing man and amazing life!
    Maybe some details from his life, little stories will participate to know him better
    for those who never met him.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