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绍志笔记

2010-1-2
1、(腰胯)拉直后,无腰、无跨,此时可以保持腰不断劲。(肩、坠纣、头顶、双腿与丹田形成中轴——中正?)。
2、不要暴露自己的弱点交手时,肩不动,特别是在运时(严格定义应该是肩部与身一起平移—公转,或者是肩部旋转—在手臂方向与对方形成的力的管道中旋转即自转)。比较直观的是,如身前倾时,易造成肩在前肘在后的空间位置,引起失位。肩部晃动的道理是一样的。
3、要顺着劲(对方指向我)调整调整时,力量控制(运调节所引起的位移)在对方的圈内,与对方合上或者仅仅发生摩擦运,不引起对方跟进、随为宜。到位后,将自己撑后,再推出。
4、横打直的要求(充分必要条件)。
a>两人不发生联关系。例如对方通过管道运过来时(手肘、胳膊等攻击肢),不准在与管道平行的方向以外,给与任何干扰(如果出现干扰时,对方会产生肌肉力,可以抗横向打击),只准取在管道方向进行迎击、不、后撤的方式,与对方力的方向对准、合好后,使用一的横力拨出即可。
b>转腰。腿、膝、肩不,合位,只转腰,如人在圆筒内,只能做自转。
5、对线 1-2-3。手合,所有的肌肉为对线让位;腰拉;外打肘(外松),一定要对好线的方向。
6、咬合。手与对方咬合后,通过肘与手心调整对准线,联好方向。
7、正反圈时,如内拉时在线的下方(假设线为对方肢),回时走线的上方,不得有打断线作,即不得有干扰线的(肢)的多余作。
8、一块石头。通过不反应训练,保持结构不变—即不(接触以及全身),时间长后可以克服心里因素造成的躲让,而引起的多余作。
9、对拉时,相邻(相靠)的支撑腿,给予上顶的干扰(向上顶一下等),同侧手给予一个向下的压力(不要太重,靠上去轻压即可),合好以后,相临侧的腰跨处上合,同时抽出临侧支撑腿,肩下合,对方向后翻出。
10、合即出。对拉时,后手向后领出(自己后方,对线方向),此时对方会感觉到我部分后撤,只要前手肩部下旋转、自转),对方会感觉到我在后撤,对方会跟进,手部会与对方相撞。整个过程,手部没有后退,仅在对方的视线中下,转变了方位,在对方中线(对线)等着对方。对方的惯性思维引起的错觉。前手肩部下旋转、自转)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在对线方向放置一根圆柱,手掌、手睕、手臂、肘贴在圆柱长方向,运时(前手肩部下旋转、自转),手不、肩不调整到与对方形成脚到手的一条线
11、分力。在对线方向把对方封住(不),在对方不知道的情况下,改变方向(使用调肘或手),在横斜方向打原来的线(对线),既分力。
2010-1-3
1、正圈。收手时,前膝不、顶出,收到位后,后肩不顶住(此种感觉要维持到转腰—出手的过程),此时前膝、后膝一定要保持不,手臂保持不变,仅转腰,手臂可以自转。在整个圈的过程中,手(或手臂)一定不要主收回和推人。
2、双人同侧合住后,前手与后脚形成一条线。手、脚、身部位保持定位,肩井(后肩)向前手与后脚形成的一条线的中拉(靠近),其它部位不动(即只可自传不准发生相对平移的运动)。
3、目前存在的错误。
a>挤。定义:碰上一(合上),再加上一、二、、、、、多,但一定不要过线、等设定的线
问题:将挤变成了推,或者违背了力不外出的原则。
原理:将对方身后设一条线(或),过了即是崖绝壁,对方知道危险存在。只要推对方——即有推对方的动作,或者对方感觉有外力推来时,会提前调整。挤是通过手、臂部轻碰对方(合住),不进入对方设定的、线(大部分人对此不会主动设置,是潜意识既本能警界位置),用步法调整占位。通过断续的占位调整,逐步靠近对方身后被设定的线(或),到位或者合好后,对方发力或者做动作时,会将自己撑出。
b>肩部。
问题:肩部一条棍。
解决方法:被接触一定不动,化解时走另一个肩。另一个肩的走向是打断对方的力线,或者挤向对方丹田等部位,可以起到化解与攻击同时的效果。对腰部的要求与肩同理。
c> 不动部位的形成。是对拉同侧肩胯、丹田、头、脚等对拉形成,也可以叫焊住。
2010-1-5

更多帖子

统计: 1236 总浏览,

吴绍志笔记》上有 2 条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