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太极服

丝绸太极服

洪师毕生所恪守的格言之一就是从不向权威屈服。据说这位说话轻声细气的老人的性格跟钢铁一样。

1981年,山东省体委为了弘扬中华文化,组织了一次大型的武术表演。这次盛大活动将在著名的百泉厅,届时省长和其他省领导会作为贵宾到场。洪师作为主要的武术家之一受到邀请去表演。像这样的演出不是随随便便的,得进行排练和事先挑选,以确保省长看得高兴。

因此,组织方鼓励每个表演者好好表现,而且当然穿他们最好的服装。在排练的时候,委领导注意到有件事很特别,原来是洪师没穿丝绸的太极服。虽然这种事通常由一个职员负责,这位领导还是亲自和洪师谈。

“洪老师,今天你不穿太极服完全没关系,可是在省长来看真的表演的时候,务必要把你最好的丝绸太极服穿上!”

“我没有丝绸太极服,有也不穿!”洪师回答。

“别考虑钱的问题,快去买一件,多贵我都给你报销。”领导不把“不”当作答复。

“你知道,我从来都不穿太极服,干嘛为了这个场合就买一身?”

主任越来越烦躁,他当时着急得只想为自己的说法辩护,就说:“洪老师,方方都得考虑到,如果你在省长面前穿得不合适,后果不好。机会难得呀,像你这样有声望的人都拼命想为省长表演呢!你可不能这么不在意。”

到了这时候,洪师笑了起来。“说到后果,那么好罢,对一个老头能有什么后果?我不是共产党员,开除不了。我也没有工作,没办法解雇。我连身份证都没有。”洪师对自己一无所有的现实,也毫不在乎。

他生活非常艰辛,从1949年起就没工作。自1949年到1985年期间的激流旋涡中,他小心而且明智地前行,得以在一次次政治混乱中幸免。暗地里教授太极拳的生活,使他身心都坚强了起来。他是一个地地道道无所畏惧的人。

最后,他成了山东唯一穿着自己平日的衣服给省长表演武术的武术家。他言出必信,没有必要的时候,决不在权势前低头。他笃守正直的本色,受到同辈高度的赞扬。

在他的一生中,从来没有穿过正式的服装。他当天穿的什么,什么就是他的正式服装。穿着这种普通穷人的衣服,他击败了众多大名鼎鼎的武术家,在66年的武术挑战中保持不败。

实用拳法宗师洪均生六封四闭

关于这个故事,我的意思是通过这件涉及到丝绸太极服的事,说明洪师的品性。绝不是对穿正式服装的人说三道四,因为下面还有一个与此不同的故事。1998年,我成了冯志强宗师的徒弟,有一次他讲课的时候说起如何对待别人。“我们必须对别人抱着高度尊敬,”他对我说。比如,他说凡是有机会给别人表演,不论面前是一大片观众,还是只有几个人,“你都得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做最好的表演!”这是对观看的人表示尊敬。

冯志强宗师

冯志强宗师

在有些人里,这可以看作跟洪师的行相矛盾。在我看来,洪师和冯师在品行上有些东西是一致和相同的。他们都用自己的行对周围的人表示尊敬。他们不是仅仅假装尊敬。

所以说,这是个发自内心的事,不是丝绸不丝绸的事,不是服装正式不正式的事。

统计: 1204 总浏览,

丝绸太极服》上有 8 条评论

  1. 洪老师与冯老师着装看似“矛盾”的故事,陈老师文中以第三视角说明了其中的“一“是都是以人为本的用自己的行对周围的人表示尊敬。经过老师上课的讲解和课后文章的阅读,我也清晰地看到了其中的“一”。
    但是回归生活中,这个“着装”的矛盾正好就是我与父母经常发生的最大的口角矛盾,双方的立场正好跟洪老师与冯老师大致无差。而我不是矛盾之外第三人,我正好处于矛盾之中,我对这个“一”就一下模糊了,不清晰了。思考了几天,我一直知道遇到问题了要跳出来,作为第三者去观察,各有各的立场、角度、思维方式,需要相互理解。但是”相互理解“其实是一句废话,说这句话的人还是寄希望于对方能理解自己,但是这往往是无用。想解决矛盾更多时候只能作用于自己先理解对方。但在诸如家庭关系如此的亲密关系中,往往论及一件事的时候,双方首先是混淆不同的语境,语境一混淆,不同语境下的不同的侧重也就随之混淆了,各种“双重”,加之双方语言系统的偏差,整个口角矛盾下来,基本上充斥着更多负情绪的鸡同鸭讲(想通了还是功夫不够,继续练拳,继续沟通)。处于矛盾之中,是理不顺的,回到练拳,就是很难“出一个”,或者练出“第三只手”。跟着老师练拳之前,是身处矛盾之中毫不自知,随着一天天练拳,能清楚的看到生活的矛盾了,每天都有三五个(自以为)太极的思维的想法去重新认知的生活中最熟悉的发生的种种,前一秒还自是清楚地认为,矛盾无二,是一个东西,下一秒又新的矛盾出现了,上一节课听完老师讲后才”拨云见日“,下一节课又是混乱的”一塌糊涂”,还好我记性比较差,只在想起没解开的矛盾的时候毫无头绪,没想起的时候也不至于很难过。跟着老师学拳,感受老师授实用拳法的最大魅力,就是突破认知,学习不知道的东西的时候还能理清思路。知道的是不矛盾的,不知道的才会跟自己固有的认知产生新的矛盾,不断的新的矛盾,螺旋缠丝只进不退,无穷无尽,痛苦快乐。感恩老师。

    •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疑无路“与“又一村”无二,都在只进不退的同一条路上。这几月随时随地都在“双重”与“阴阳是一”等的太极思维里套用重新理解现实生活,实在是妙不可言。从小以来好像自己一直在追求某种不变的、完美的真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一直未果。跟老师学了拳,才真正开始理解一些生活,之前看了好多书现在发现也是没看懂,不单单是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的原因。现在认为,想要的那个“真”,管用的,起作用的那个“真”,只能是方法,思维。老师授实用拳法的看似矛盾的实则不二的辩证思维(老师与实用拳法无二,老师授实用拳法的看似矛盾的实则不二的辩证思维跟老师无二,老师授实用拳法的看似矛盾的实则不二的辩证思维跟实用拳法无二,三者是一,尽数皆是一),是真正能看穿本质、重、应对易变、万变的象的“东西”。名为“矛盾”拳,实则专破二元对立,”别“开生,得“一”!

      • 山重水复疑无路,不是山穷水尽,虽然不是当时表达的侧重,但是再读很容易发现,往往是像我自己这种人这种类似的不严谨的表达,很可能也是,除了各方考虑诸多原因之外而造成的“假传万卷书”的其中一种原因。虽然自己的表达的侧重不在“山重水复”还是“山穷水尽”,但是读的人很可能将自己的侧重点放在作者的笔误“山穷水尽”而会错意,而发生一系列误导篡改。写到这,突然想起一个这几天一直想写,又一直没工夫写的事,正好趁热打铁写了,久了就忘了。
        说到“会错意”这件事,就要说到怎么听老师讲课这件事,这里存在着“直接”与“间接”两种类型的内容表达。就比如,单一作技术方的,这是就是最直接的表达,老师基本上用的是最直接最普通最一般的语句,这里的“听话”,就不需要过多的“意会”,很多时候要抛开“太极”,直接照做,直上直下,直左直右,直前直后。而在老师讲故事的时候,表达侧重于讲出一个道理,这时候内容上的事实可能是“间接的”,听课的人需要抓住老师所讲之侧重点,而不是在细枝末节上的“专业名词”、“人物准确姓名”、“确切时间”等等无法“直接”表达的量上一直钻牛角尖而会错老师之本意。这就是说,听话的时候,要分清楚语境。
        读书难,练拳难,做事难。这个难往往是难在,第一步就“会错意”了,往往是直接的搞成间接了,间接的弄成直接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人与人之间表达之“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表达而单独存在的,老师在单一作技术方的指导就是“实用拳法使用说明书”,只需要简明地直接地逐字逐句地生搬硬套就行。而老师讲故事的时候,里很多时候是有玄外音、味外味的,里不一定有对错,但是审美一定有高低之别,去会到其表达的精神实质,这就是听故事的时候的“会意”。
        ”会意“之后,或者说“知其意”之后,一定要清楚,老师表达之“意”的后一定是“客观道理”!(比如圆是360度,定住两头动中间定住中间动两头等等)。只知老师之意,不明老师所想表达“客观之理”,就把拳练死了。昨天那样做,今天这样做,明天又是一个样,理不清楚了。
        “道理”是客观事实,“意”是个人的主观认知判断,即“意”是“客观道理”在个人主观上的反映。所以“主观之意”跟“客观之理”之间一定存在或大或小的差距。老师的意是更接近“客观道理”的,我们的意跟“客观道理”是有巨大差距的,所以在校正了语言文字系统之后,还需要长时间地向老师的意校准自己的意,这样便能在不同的自身水平下去更接近“客观道理”。

  2. 不敢评判大师,但发自内心的感叹!一个朴实无华、返璞归真、表里如一!一个心存善念、和谐万物、敬人敬己!实则殊途同归,都是修心养性、求真务实的楷模!

  3. 最近在听道德经,感觉两位大家的行看似矛盾,实则正如道德经上所言,心怀赤子之心,做真我,把事做好,不必在乎名利。洪师是真的不在乎权贵名利,冯师也是真的心怀他人,他们都是发自内心的做好自我,并没有特意去顶撞权威,或是献媚他人,一阴一阳的表现,背后却都是真性情!

发表回复